【来论】屠海鸣:质疑“海归”风向错,香港吸才成顶流
创始人
2025-07-17 10:03:56
0

近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文章《警惕针对“海归”人才的四种论调》,以历史视野与数据事实提醒公众警惕针对海归人才的四种错误论调,文章著重指出:“人才的流向,也是时代的风向”。当前受地缘政治、学术环境变化等因素影响,许多早年留学、旅居海外的科学家与工程师正选择回国发展。

无独有偶,2025年香港特别行政区《施政报告》的公众咨询工作正在进行,行政长官李家超密集会见各界人士,听取建议意见,其中,“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是重要话题之一。

李家超在上任后的首份《施政报告》中首次提出“抢人才”计划,定下3年揽10.5万人才的KPI。截止今年上半年,累计已批出逾31万宗申请,其中21万人才已抵港,超乎预期。

那么,今年的《施政报告》将在人才方面有何举措呢?笔者留意到,海外留学生和科研人员回国已成趋势;虽然有一些人质疑“海归”的动机,但只是杂音而已,并不代表“风向”。

质疑“海归”风向错,香港吸才成顶流。纵观内外环境的变化,香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的空间十分广阔。

针对“海归”杂音,不合乎逻辑

在改革开放的大部分时段里,中国学生留学海外、并定居当地的占比较大,回国就业定居的占比较小。但近年来,这一情形发生了逆转,越来越多的留学生、海外的华裔科研人员回国,这正是国家期待的。

然而,内地冒出了一些杂音。有的质疑“海归”回国是为了“养老”,把出成果的“黄金年龄”“巅峰时刻”留在他国,老了选择“落叶归根”;有的质疑“海归”属于“二流人才”,在海外混不下去了才回国;有的质疑“海归”出国留学有“原罪”,是不爱国的表现;有的质疑“海归”与国内人才“抢饭碗”,会加剧“内卷”。更有甚者,称自己的公司不会聘用“海归”,因为“『海归』里面有间谍”,等等。

上述杂音并不合乎逻辑。事实上,真正的高端人才,早已实现了“财务自由”,在哪里养老都不成问题,“海归养老论”不能成立;以美国为代表的某些国家限制中国留学生和华裔科学家参与尖端领域的科研,令一流人才无用武之地,他们选择回国,“二流人才”同样是无稽之谈。至于“出国留学原罪论”、“『海归』引发内卷论”根本不值得一驳,若如此狭隘,何谈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海归』里面有间谍”的说法更是极端偏执,已被网民的“怒怼”之声所淹没。

杂音毕竟只是杂音,不是“主旋律”,更不能代表“风向”。在去年6月25日举行的全国科技大会和两院院士大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中央科技委员会主任丁薛祥指出:“以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夯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基础支撑,完善科教协同育人和引才用才机制,加大对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加快培养急需紧缺科技人才。”

由此可见,中央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战略,一以贯之地“纳天下英才用之”。

“留学香港”品牌,可越擦越亮

今年以来,“留学圈”遭遇的最大突发事件是“哈佛禁招令”。5月22日,特朗普政府与哈佛大学的矛盾急剧恶化,美国国土安全部突然撤销哈佛大学“学生和交流访问学者项目”(SEVP)认证,严禁该校招收国际学生,还要求现有国际学生转学,否则将失去合法身份。 

消息传出仅48小时,港科大便高调宣布:将无条件接收所有受影响的哈佛转学生。随后,港大等多间香港高校发出同样信息,并为转学生开通“绿色通道”。香港高校的快速反应值得称道!

事实上,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和中国内地旺盛的人才需求,“留学香港”的优势彰显。

其一,香港高校的全球位次不断提升。近年来,香港高校的全球排位持续攀升。今年6月,QS公布“2026年世界大学排名”,香港9间大学上榜,其中5间大学位列百强,港大的排名更是跃升至全球第11位,位居亚洲第二,中国第一,实现历史性突破。

其二,香港高校的“双维突破”引人注目。香港高校配置全球顶尖的教研资源。比如,在港大读书,会随时邂逅某领域的全球前100名优秀科学家。而港科大在人工智能领域论文引用量连续五年亚洲第一,走在全球前列。同时,香港高校与腾讯、商汤等科技巨头共建创新中心,在科研成果的转化上发力,致力于打通“试验室”到“生产线”,实操性持续提升。

其三,“留学香港”的性价比高于欧美。香港高校既保留英式教育的严谨体系,又创新推出“3+1”本硕连读等灵活模式;同时,学费也低于欧美。无论从时间成本,还是从教育成本来看,都具有竞争优势。

其四,特区政府的人才政策颇吸引力。比如,硕士毕业生可获2年无条件留港期;持有港校学历可直接申请广东省“优才卡”,享受购房、医疗等9类市民待遇;港府设立10亿港元青年创业基金,为留学生创业团队提供最高200万启动资金,等等。

“引育用留”结合,显双高定位

中央希望香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这个定位是“双高”:一是“国际高端人才”,二是“聚集高地”。

打造“双高”是系统工程,不局限于“抢人才”,应从引才、育才、用才、留才等多角度入手凸显“双高”定位。笔者认为,做好“引、育、用、留”,需重点在以下四处著力:

其一,高校等科研机构成为吸引国际顶尖人才“主力军”。港大校长张翔曾告诉笔者,港大将重点引进诺贝尔奖得主,力图在相关领域处于世界前沿。站在高处,才能看见远处。包括高校在内的香港科研机构站在科研的“山巅”,理应承担起引进国际顶尖人才的责任。

其二,形成“高、优、专”人才的培育体系。香港的“八大中心”要加快发展,需要高端人才引领,同时,还需要大批优秀人才和专业人才跟进,“八大中心”涉及的领域应形成“金字塔”人才结构,因此,香港培育人才也应按照这个逻辑来进行。

其三,以“共用思维”拓展“用才”平台。随著粤港澳大湾区“一小时生活圈”形成和国家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香港与内地的“硬联通”和“软联通”日益精准到位。香港应与大湾区城市共用各类人才,提高人才资源的利用率。

其四,用“远近结合”的思路谋划“留才”之策。从近期看,政府、雇主、社团都应从各自的角度出发,为人才提供更多贴心服务,令外来人才感受到,香港不仅是可以透过奋斗出成果的地方,也是一个充满温暖的城市。从远期看,应在国家支持下,把“国际化”的优势继续做大,令人才有“站在香港,眼观世界,永不落伍”的感受。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非常关注香港“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的进展,他在今年6月来港出席香港国安法实施5周年论坛并考察调研时多次提及人才问题,希望香港不仅要吸引自身发展所需的人才,还要为国家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人民日报》的文章发出了社会的呼吁:“破除偏见,为海归人才正名,营造人尽其才的广阔天地!”由此观之,香港吸引人才仅仅迈出了第一步,在2025年《施政报告》公众咨询之际,社会各界也应以主人翁的姿态,一起为“打造国际高端人才聚集高地”出主意、想办法。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IDA携东亚银行探索香港稳定币... 香港新闻网12月11日电 香港金融科技公司 IDA 宣布与东亚银行有限公司展开合作,以支持香港的数字...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
【来论】刘喆:希望之路,还是漫... 中缅铁路,这条计划连接昆明与缅甸皎漂深水港的交通走廊,是未来中国通向印度洋的关键战略通道,也是中缅经...
施政报告2024 | 香港劏房... 香港新闻网10月16日电 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16日)表示,特区政府决定以立法方式制订住宅楼宇分间单...
华为ICT大赛2024-202... 香港新闻网12月9日电 “华为ICT大赛 2024-2025 香港站颁奖典礼”(以下简称“华为ICT...
教大学者喜讯频传 多领域研究获... 香港新闻网12月3日电 香港教育大学(教大)最近喜讯频传,多位研究学者在心理学、理财教育、英语学...
最高271.28%!美国拟对东... 香港新闻网12月1日电 美国商务部当地时间11月29日公布其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
香港丁屋申请人遭廉署起诉承认串... 香港新闻网11月8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早前落案起诉小型屋宇(丁屋)发展商负责人、村代表及丁屋申请人共1...
叶刘淑仪出席政青培训课 分享香... 香港新闻网6月5日电 香港政协青年联会(下称“政青”)于6月3日举行六月核心成员培训课程,本次培训特...
香港研发总开支持续上升 去年... 香港中通社12月23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3日发表《2023年香港创新活动统计》报告,香港本地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