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刘喆:希望之路,还是漫长博弈?中缅铁路的现实挑战与战略抉择
创始人
2024-12-09 13:32:31
0

中缅铁路,这条计划连接昆明与缅甸皎漂深水港的交通走廊,是未来中国通向印度洋的关键战略通道,也是中缅经济走廊(CMEC)的核心组成部分。作为促进区域互联互通的重要纽带,中缅铁路被赋予了经济、政治和地缘战略等多重意义。然而,尽管宏伟愿景令人瞩目,但自规划以来,中缅铁路已历经了十余年的波折。

中缅国际铁路班列  图源:新华社

2024年12月2日,在仰光举办的缅甸国家管理委员会记者招待会上,缅方宣布中缅铁路正开展早期筹备工作,力求项目尽早落地。这为停滞多年的中缅铁路建设带来了新的希望。就在一个月前的11月6日,缅甸国管委主席敏昂莱在访华与李强总理会晤时便承诺,将全力推动项目进展。这一系列表态体现了缅甸政府推动铁路建设以促进经济发展的迫切目标,展现出缅方在深化缅中联动事宜上的主动姿态。然而,在积极信号的背后,缅甸国内的政治格局、安全形势、社会动荡,以及项目的融资压力等,依然为中缅铁路的推进带来了重大挑战。

稳定的政治环境是推动大型基础设施项目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然而,缅甸的权力困境构成了中缅铁路未来的最大障碍。自2021年军事政变以来,缅甸国家权力格局陷入深刻对立,国家管理委员会与民族团结政府(NUG)之间的冲突持续升级。由前民盟政府发展而来的反对派民族团结政府在国际舞台上的活动日益活跃,尤其是在美国的公开支持下,设立了驻美办事处,开展多层次的外交接触,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与此同时,民族团结政府进一步加强了与缅甸民族武装的联系,通过联合声明、联合行动等方式,极大地削弱了军方政权对局势的掌控力,缅甸国管会则在国际制裁和孤立的双重压力下,面临著日益严峻的治理危机,合法性和权威性持续遭受侵蚀,内部分裂和动荡态势不断升格。按照规划,未来中缅铁路缅甸段需穿越多个民族武装控制的区域,但缅甸国管会对这些地区的掌控存在著较大的“权力真空”,尽管其承诺保障铁路安全,但在政治分裂日益加剧的背景下,这一承诺更像是一种姿态,而非具体的方案。

经济压力也进一步放大了中缅铁路的推进难度。军事政变后,一系列国际制裁和投资撤离令缅甸经济陷入了深度衰退,通货膨胀高企,外汇储备几近枯竭,国内经济停滞不前。在此背景下,预算高达200亿美元的中缅铁路或成为缅方难以承担的负担。尽管中国作为主要资金支持方可提供相关的贷款与投资,但“一带一路”项目在国际社会遭遇的“债务陷阱”指控,可能会使缅方对外部融资愈发谨慎。民盟政府时期,缅方就曾主动缩减皎漂深水港项目的规模,以降低债务风险,这一谨慎态度也可能在未来再次影响中缅铁路的推进节奏。

当前缅甸复杂的安全形势则对中缅铁路的推进构成了最为直接的现实挑战。北部的克钦独立军、德昂民族解放军以及东部的若开军等民族武装活跃在铁路规划的沿线地带,与政府军长期对峙,导致区域局势持续动荡。同时,中部地区的反对武装在“春季革命”中进一步扩张,加剧了内战态势,缅军也暴露出对战略要地控制力逐步削弱的软肋。因此,铁路沿线的安全问题十分严峻。更为复杂的是,这些民族武装缺乏统一协调,利益诉求多样。基础设施项目常被视为争夺利益和对抗政府的筹码,在多方博弈之下,铁路沿线的安全风险不仅是阶段性的问题,更呈现出长期性和动态性特征。在此背景下,即便中缅铁路能够局部开工,但长期的安全性和日常运营的稳定性仍难以保障。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社会的关注和争议进一步增添了中缅铁路的复杂性。缅甸素有“非政府组织的天堂”之喻,长期以来,大量的国际非政府组织在此活动。活动范围涉及环境保护、社会发展、人权等多个领域,其中部分组织带有鲜明的政治诉求与复杂的背景。借鉴“反坝运动”的经验,其可能从环境保护、土地征收以及社区权益等层面对中缅铁路项目提出质疑,煽动缅甸公民社会的反对情绪,影响项目的进程。此外,铁路建成后是否能真正惠及缅甸的经济发展,还是更多服务于中国的战略利益,也可能成为国际社会和缅甸国内舆论争议的焦点。这些外部与内部的交织压力,或将持续影响中缅铁路的未来走向。

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中缅铁路的潜在价值仍不可低估。对于缅甸而言,这不仅是改善基础设施、振兴经济的重要机遇,还为其逐步打破国际孤立、融入区域合作提供了关键契机。对于中国而言,中缅铁路不仅是一条物流通道,更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倡议通往印度洋的样板性工程,同时也象征著中缅两国深厚的“胞波友谊”迈向新的高度。此外,其对中国打造滇中经济圈、沿边开放经济带以及中南半岛地区的区域一体化建设等事项,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然而,要将这一愿景变为现实,中缅双方仍需克服政治、安全、资金、意识形态等多重障碍。分阶段推进中缅铁路的建设或许是务实之举,优先启动安全性较高的路段,有助于为后续高风险区域积累经验与信心。缅方需要努力改善国内安全环境,平衡地方利益与国际合作诉求,而中方则需在资金、技术和舆论引导上提供灵活支持,应对外部压力。中缅铁路的建设不仅是一项基础设施工程,更是一场涉及经济、政治和地缘战略的复杂博弈。2024年的积极信号为这条“希望之路”注入了新的动力,但实现全面落地仍需双方的稳健推进与持续合作。

(本文作者为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博士后研究员刘喆,本网获授权刊发)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IDA携东亚银行探索香港稳定币... 香港新闻网12月11日电 香港金融科技公司 IDA 宣布与东亚银行有限公司展开合作,以支持香港的数字...
施政报告2024 | 香港劏房... 香港新闻网10月16日电 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16日)表示,特区政府决定以立法方式制订住宅楼宇分间单...
教大学者喜讯频传 多领域研究获... 香港新闻网12月3日电 香港教育大学(教大)最近喜讯频传,多位研究学者在心理学、理财教育、英语学...
李家超:培育青年成立足香港、胸... 香港新闻网12月9日电 香港青年联会第32届会庆及会董会就职典礼9日举行,行政长官李家超以视像致辞表...
华为ICT大赛2024-202... 香港新闻网12月9日电 “华为ICT大赛 2024-2025 香港站颁奖典礼”(以下简称“华为ICT...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两个重点利好... 香港中通社12月9日电 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两个重点利好香港香港中通社记者 陈卓仪中共中央政治局1...
【最佳观赏位】2025香港跨年... 香港新闻网12月9日电 他来了,他来了!2025年进入倒数阶段,今年香港跨年烟花汇演继续办。维港烟花...
香港第三季多个行业业务收益录得... 香港中通社12月9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9日发表临时数字显示,今年第三季按年比较,不少主要服务行业...
【来论】刘喆:希望之路,还是漫... 中缅铁路,这条计划连接昆明与缅甸皎漂深水港的交通走廊,是未来中国通向印度洋的关键战略通道,也是中缅经...
全线亮灯!黄茅海跨海通道打造大... 香港新闻网12月9日电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又一重大跨海通道工程——黄茅海跨海通道即将迎来正式通车。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