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台湾历史上首次民意代表“大罢免”首轮投票尘埃落定,24席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全数守位,这场由特定政治力量蓄意发起、高调推动的行动遭遇完败。投票结果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当前台湾社会对于政党角色的重新定义与期待。数字背后传递的资讯,值得执政者深深体悟,更应成为调整方向的契机。
民意之声清晰可闻。高投票率揭示出一个关键的“沉默多数”已经不愿再保持沉默。他们的选择,不是对在野党的盲目背书,而是对当下执政路径的质疑与修正要求。三重信息从票箱中浮现:其一,民众厌倦了无休止的政治恶斗与社会撕裂,对稳定与和谐的渴求超过派系缠斗;其二,执政者将意识形态凌驾于民生福祉之上的倾向受到抵制,广大民众更关心新台币升值如何冲击出口、美国关税威胁如何应对、自家农产受灾后谁来切实援助;其三,将一切政治议题粗暴简化为“抗中保台”的做法已显疲态,本次“大罢免”的结果,即是被这种极端路线所绑架后广大民众的理性反弹。
草莽心态的代价。 这场罢免运动之所以最终失去人心,根源在于目的和手段都偏离了正轨。无实据的“抹红”、街头行动的失序与极端的对立制造,超越了理性社会沟通所能容忍的边界。更令人忧心的是,当风灾重创南台湾,果农面对倾倒的果树发出“停电一周无人管,政客却天天喊罢免”的悲鸣时,民众看到的是治理重心的严重错位——政治斗争思维盖过了本应恪守的服务初心。当此之时,对岛内已有多年执政经验的民进党而言,实需告别创立初期的草莽之气,代之以历史担当者的高度展现长远智慧。
图为国民党主席朱立伦呼吁支持者一定要投下不同意罢免。香港中通社图片
对台湾发展而言,真正的远见在于脚踏实地服务民生,在大变局中守护民众的饭碗和福祉,而非耽于政治清算与无休止的意识形态对立。民众渴望的是经济增长、安居乐业、社会和谐,而非在对抗中承受代价。
对改善两岸关系而言, 唯有摒弃制造对抗思维,向大陆释放切实善意,才有助于降低紧张、积累互信。两岸血脉相连,经济共生共荣,共同的发展利益远超政治分歧。执著于“抗中”甚至幻想充当特定强权棋子的政策,不仅无法“保台”,反而会将台湾置于风险前沿,“大罢免”结果证明,这非但得不到有效保障,也非台湾主流民意所向。过度依赖外部力量、幻想其能成为永久靠山,是危险的策略选择,历史教训深刻。台湾的命运,终究要掌握在自己手中,也在于与血脉根源之地建立理性、务实、非对抗性的关系。 唯有如此,才能为台海和平及岛内发展创造空间。
纵是民进党自身发展,成熟的政治力量当追求“善治”而非“压制”,建立包容规则,促进理性对话才是正道。执政党若继续困于意识形态牢笼,坚持“政治挂帅、民生靠后”的极端路线,大搞“绿色恐怖”,或以“非我即敌”思维侵蚀社会信任,施政必将举步维艰,内部矛盾亦将因民意的疏离而更加暗流汹涌。
对整体中华民族而言,岛内任何负责任的力量,多做有益于两岸交流互动、促进民族理解融合的实事,才是顺应历史潮流的长久之道。这不仅造福台湾人民,也是贡献于整个中华民族的未来。
民心向背决定政治前途。此次“大罢免”投票结果是一次深刻的警醒与叩问——唯有放下意识形态的斗争心魔与外部依赖的虚幻想像,切实以民族大义为据、以民生福祉为念、以务实理性为行,才能在历史的洪流中赢得尊重与长远生机。这条追求平衡、和平与发展的道路,关乎所有台胞的福祉与选择,非但对台湾有利,更是对整个中华民族负责的体现。以善意取代对抗,以务实取代空幻,以民生取代操弄,方为上善之策。
(本文作者为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评社评论员 杨流昌)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