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进党赖清德当局自2024年5月上台以来,顽固坚持“台独”分裂立场,为谋求“一党独大”,不断推进“台独”分裂,罔顾岛内民众增进民生福祉的普遍呼声,无视岛内要和平、要发展、要交流、要合作的主流民意,并不断制造“绿色恐怖”,假借“民主”之名,行“独裁”之实。为此,民进党当局从今年初全力开始发起针对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和民众党籍新竹市长高虹安的“大罢免”,甚至动用包括行政、司法、媒体等多种资源一起打压岛内的在野势力。7月26日,台湾各政治势力经过半年多时间的激烈攻防,由民进党全力推动的首轮“大罢免”终于落下帷幕。
根据岛内媒体报导,此次针对24名国民党籍民意代表和民众党籍新竹市长高虹安“大罢免”的投票结果为,25件罢免案全部没有罢免成功。这充分表明民进党推动的“大罢免”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失败。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其主要原因如下:
一是,赖清德的所谓“团结国家十讲”遭到岛内民众的普遍反对。赖清德为了建构“台独”理论,趁民进党发动“大罢免”之际,以发表“团结国家十讲”为名,企图行建构“务实的台独工作者”的“台独”理论之实,不仅重谈“新两国论”的旧调,而且漏洞百出,歪曲历史事实,完全是“分裂国家十讲”。结果,不仅引起泛蓝阵营民众的普遍反对,而且也遭到绿营支持者的不满,甚至被称为是“大罢免”的“猪队友”。为此,赖清德只发表了前面的四讲,原定后面的六讲不得不以受台风影响为借口,被迫取消。
二是,民进党的司法追杀引发广大民众的强烈不满。7月1日上午,台北地方法院继续审理台北市前市长柯文哲涉及的所谓“京华城受贿案”,台北市前副市长彭振声作为重要被告出庭应讯。但就在庭审即将开始之际,彭振声突然接到电话,得知72岁的妻子谢女士于高雄住处坠楼身亡。此消息如晴天霹雳,使他当场情绪溃堤,痛哭失声,并反复喊出“我是被冤枉的!”彭振声妻子坠楼轻生事件,不仅给台湾民众带来极大的震撼,而且是柯文哲的“京华城受贿案”后第一个无辜的第三方受害者。加上民进党对“在野党”展开“抄家灭门”式的追杀,使广大民众非常愤怒,并纷纷指责民进党当局进行政治迫害,“逼人太甚”,对台湾司法体系已失望透顶。
三是,国民党和民众党的“蓝白合”有效反击民进党的“大罢免”。为了抵制民进党当局的恶性“大罢免”,国民党和民众党全力加强合作,共同反对“大罢免”。从国民党主席朱立伦、民众党主席黄国昌到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从台北市长蒋万安、台中市长卢秀燕以及台湾民意机构负责人韩国瑜到“党外在野大联盟”的前民意代表郭正亮、郑丽文,马英九基金会执行长萧旭岑和网红“馆长”陈之汉等,都纷纷发表讲话,甚至冒雨参加有关反罢免活动。他们根据民调约有81%的台湾民众对赖清德的讲话表示反感,并结合彭振声夫人轻生的事件,发动广大民众全力进行反击。
四是,台北市前市长柯文哲夫人陈佩琪表态反对“大罢免”。陈佩琪女士于选前的7月20日在脸书上发文说,如果“大罢免”成功,那么台湾当局“五院”的主导权将全部被民进党赖清德所掌控,到时,“我的先生柯文哲是永远不会被放出来了,因为绿营(即民进党)会更有恃无恐、把他用莫须有的罪名关押到死”。为此,她呼吁支持者务必在7月26日投下“反对罢免票”。由此激发支持柯文哲的“小草”们踊跃投票。
五是,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吕秀莲公开反对“大罢免”。被岛内媒体称为“祖母绿”的台湾地区前副领导人吕秀莲直接点名抨击赖清德,并提醒民进党赖清德当局,别以为靠“大罢免”就能够一统岛内的立法机构,台湾民众并不希望民进党在岛内“一党独大”,到时一定会通过各种方式制衡民进党。
六是,台湾地区前领导人蔡英文始终没有表态支持“大罢免”。由赖清德和民进党极力推动的“大罢免”,不仅遭到岛内约60%的民众反对,而且也没有获得蔡英文及其他民进党重要政治人物的普遍支持。他们担心“大罢免”一旦成功,赖清德就会集中精力清算党内的“杂质”。其中蔡英文仅仅在26日前简单表态会去投票,还有民进党的民意代表甚至明确表示反对“大罢免”。
七是,民进党赖清德当局不顾民生,却热衷对在野势力的政治追杀。不久前台湾遭受台风“丹娜丝”带来的重大灾害,造成有些地方房屋倒塌和民众伤亡,甚至停电超过一周。但是,赖清德和民进党当局却没有全力救灾,反而仍然耗费巨资和社会成本,全力推动“大罢免”,使岛内民众(包括南部民众)感到非常愤怒。加上民进党赖清德当局长期“跪美”,除了双手奉上台积电外,在面临美国的关税战上实行暗箱操作,可能将给企业增加负担,降低竞争力,同样遭到广大民众的强烈反对。
总之,此次“大罢免”与“反罢免”的投票结果充分证明,台湾民众的眼睛是雪亮的。民进党赖清德当局当家闹事,不顾民生,岛内各界都坚决反对。正如台湾地区前领导人马英九所言,“赖清德,你虽然姓赖,但不值得我们信赖!”由此可以推断,无论是2026年的“九合一”选举,还是2028年的“二合一”选举,都将对民进党和赖清德造成巨大的负面冲击。
(本文作者陈士良为海峡两岸关系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华东师范大学台湾研究院秘书长)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