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备受瞩目的第25次中欧峰会在北京举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人民大会堂会见了来华出席峰会的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和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指出中欧建交50年来,交流合作成果丰硕,既成就彼此又惠及世界,其中重要经验和启示,就是相互尊重、开放合作、互利共赢。习主席还就中欧关系未来发展提出3点主张:坚持相互尊重,巩固伙伴关系定位;坚持开放合作,妥善处理分歧摩擦;践行多边主义,维护国际规则秩序。本次中欧领导人会晤,适逢双方建交50周年的历史性节点,北京会谈释放出聚焦合作、共寻出路的明确信号。在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中欧关系稳健发展,不仅关乎两大经济体前景,更对区域稳定、全球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笔者观察,本次峰会成果丰硕又直面分歧,释放的信号,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值得关注。
图源:新华社
一是合作动能方面,双方建立的经济纽带与战略共识在互为支撑。
中欧经贸合作已结成深厚网路。一是产业深度交融。从德国图林根州的宁德时代电池工厂为欧洲电车提供“心脏”,到上海化工区的罗姆集团为中国新能源汽车制造核心材料,产业融合已成常态。德企高管坦言“中国的市场规模与创新动能无法忽视”。二是贸易规模飞跃。50年间双边贸易增长逾300倍,如今单日贸易额已超越建交当年全年总量。32个欧洲国家公民来华免签政策落地,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万列,“法国农场到中国餐桌”机制畅通民生往来。愈加紧密的区域联通和民生利益,深受广大民众欢迎。三是新兴领域拓新局。除汽车、航空传统合作外,人工智慧、绿色科技、银发经济成为新增长点。空客天津第二总装线、克罗埃西亚金枪鱼对华准入等案例证明,深化合作仍是企业理性选择。德国联邦议院前副议长汉斯-彼得·弗里德里希点出关键:“规避中国市场的风险远大于投资风险。”
二是分歧管控方面,双方在对话中寻求互惠平衡
此次峰会谈及敏感议题时更显理性务实。一是贸易摩擦需动态解决。中方明确“反对脱钩断链”,呼吁欧方放宽高技术产品出口限制。针对所谓“产能过剩”争议,中方以全球2700万辆新能源汽车需求缺口为依据,强调其新能源产能属“填补绿色缺口”。二是规则分歧应求同存异。双方同意建立“升级版出口管制对话机制”,通过制度化管道管控风险。中方重申补贴政策符合世贸规则,敦促欧方避免“双重标准”。三是地缘争议要划清界限。中方重申乌克兰问题不应干扰中欧关系,反对借涉俄因素制裁中企。双方承诺通过对话妥处分歧。
三是强调全球担当,是应对变局的稳定支柱
面对保护主义抬头、多边体系承压,中欧被赋予关键角色。一是气候合作率先垂范。共同发布《应对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将绿色伙伴关系纳入合作核心。联合国前副秘书长索尔海姆指出:“中欧必须在环保、减贫领域扛起全球责任。”二是文明对话消弭对立。从法国人工智慧峰会到中欧人文交流机制,双方在数字治理、文明互鉴领域持续探索。希腊前总统帕夫洛普洛斯评价:“中国推动的文明对话为世界提供了范例。”三是捍卫多极秩序。英国学者马丁·雅克强调,当单边主义撕裂国际社会时,“欧洲理应走近中国”,共同维护以规则为基础的全球体系。
四是港台视角下的启示
笔者认为,对高度依赖国际贸易的港台而言,中欧关系走向光明深具现实意义。一是产业链安全有了锚点。中欧反对“脱钩断链”、维护供应链畅通的共识,为跨境企业提供确定性。在欧台企与陆企可望共用产业合作红利。二是为技术合作带来新机遇。绿色科技、数字经济的合作扩容,为港台科研机构与企业创造参与空间。例如中欧人工智慧规则对话,可能影响未来技术标准制定。三是多边主义成为避风港。当贸易保护主义威胁出口导向型经济时,中欧维护多边贸易体系的立场至关重要。
五是展望前行之路,有待以行动兑现共识。
50年历程证明,中欧关系韧性在于“和而不同”的智慧。本次峰会所达成的70余项对话机制与务实成果,为未来奠定重要基础。正如欧方人士所言:“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十字路口,欧中更应著眼长远、聚焦合作。”合作是中欧关系唯一可持续路径,当个别国家筑起高墙之时,中欧选择搭建桥梁,聚焦经济互惠与全球治理,这不仅关乎两个文明体的未来,更将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稀缺的稳定性,我们期盼著中欧关系开辟更加美好的前景。
(本文作者为太和智库高级研究员、中评社评论员杨流昌)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