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人“北上消费”、内地电商巨头进入香港,这纯属经济现象,却有人解读出什么“政治味道”,挑拨香港和内地的关系;政府推动修订《保护海港条例》,却有人在社交平台传播“填满维港”的不实图片,煽动民众憎恨政府……,除了这些“借题发挥”的操作,还有主动策划的事件。比如,有人开发手机游戏,植入“港独”和“台独”内容,祸害涉世不深的青少年。
在香港,以上事件层出不穷。醍醐灌顶,这提醒人们:维护国家安全不容懈怠!
在不久前举行的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5周年论坛上,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主任、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在致辞中一针见血地指出:“大家千万不要以为,香港现在已经万事大吉,不需要再维护国家安全了。‘修例风波’的惨痛教训不能忘,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要清醒看到,反中乱港分子贼心不死,各种‘软对抗’花样翻新,外部敌对势力对香港插手干预一刻也没停止,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的斗争没有结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炮制谬论,如‘泛国安化’、香港国安法损害人权自由、有香港国安法就没有‘一国两制’等,用来蛊惑人心。对此,大家要擦亮眼睛、认清本质、坚决斗争。”
夏主任所言振聋发聩,令人警醒!相比于“硬对抗”,“软对抗”更具迷惑性、欺骗性、复杂性,全体港人应清醒地认识到,国安风险依然存在,我们要提高反渗透、反颠覆、反分裂的意识,擦亮眼睛,认清本质,维护香港来之不易的和谐稳定局面。“软对抗”贻害无穷,强规管斩草除根!
窥斑见豹,本质恶毒
所谓“软对抗”,表面上看似合法合规,实则暗藏蓄意破坏和谐、颠覆政权、分裂国家的意图,归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个套路:
一是暗示。比如,本港有两名水警在冰岛自驾游不幸遭遇车祸,一死一伤,这本是一件交通事故,某网页帖文写道:“早几年香港海面上,频频出现浮尸……有啲嘢系要还嘅!”2019年修例风波期间,有人造谣说警察杀人抛海,尸体浮在维多利亚港。这个帖文以暗示的方式,企图令昔日谣言复活。
二是诱导。某社交平台上的“怀旧”专页,经常展示香港的老照片、怀念已逝名人、回忆香港经历的重大事件。这原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任何城市都有这样的“集体记忆”;“回味往事”也成为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然而,这些看似正常的“怀旧”专页,会时不时地插入一些“恋殖”文图,把殖民时期的香港描绘成“人间天堂”,把殖民者描绘成“救世主”,有的完全违背了基本常识,企图诱导人们“爱昨恨今”。
三是造假。比如,政府发展新田科技城,有人造谣当局未通知当区居民便进行“逼迁”。又比如,有人冒充他人身份到器官移植登记系统,又假扮他人取消登记,制造“退群”假象,进行政治炒作。
四是恶意解读。比如,香港一些商舖结业,有一个“关注组”在网上讨论这一现象。一开始还在讨论经济问题,渐渐便植入了政治内容,“火药味”十足,不是基于客观事实的理性地分析问题,而是毫无根据的指责谩骂。
五是“洗脑”。今年6月10日,一款名为《逆统战:烽火》的手机游戏登上香港苹果应用商店下载榜首,其后被警方封禁。该游戏玩家可选择“台湾国临时政府”或“香港临时政府”阵营,目标直指“颠覆共产政权”。香港国安处精准揭露其本质:“鼓吹武装革命、推翻中华人民共和国根本制度,意图引发对中央及香港政府的憎恨”。
以上这些邪门、歪道、谬论,虽花样不断翻新,但基本套路还是“黑暴文宣”的那一套,主要目的是“反中乱港”。
“软刀杀人”,深恶痛绝
当下,若提及“软对抗”,总有人认为,“港独”势力已土崩瓦解,就算是“软对抗”真实存在,也翻不起什么大风大浪,没有必要“过分紧张”。持这种观点的人,还没有深刻认识到“软对抗”的危害性、破坏性。依笔者之见,“软对抗”的祸害主要有四:
其一,动摇“一国两制”的信心。过去5年,香港平均每年拘捕涉嫌违反国家安全相关法例者约66人,占每年香港拘捕违法者总数的0.2%。由此可见,国安法打击的是极少数中的极少数。但此举有力地推动了香港由乱到治、由治及兴的进程。香港是全球最自由经济体、香港重返国际金融中心全球第三、世界竞争力全球第三;2019年下半年起,香港经济一路下滑,如今,香港经济已连续9个季度增长,GDP突破3万亿港元。这一明显变化说明,国安法是香港的“守护神”,“一国两制”是香港的最大优势。然而,“泛国安化”、“国安法损害人权自由”、“两制”变“一制”、“金融遗址论”、“香港玩完论”等谬论、歪理、邪说,从来没有停歇过。这些奇谈怪论常以“爱香港”的面目出现,实则是“祸国害港”,动摇“一国两制”的信心。
其二,阻挠政府依法施政。本届政府致力于打造有为政府,主动作为,攻坚破难,经济发展走出低谷,民生难题破局开篇,国际联系日益广泛,参与大湾区建设务实笃行。“软对抗”透过制造虚假信息、选择性发布信息、散播阴谋论等方法,影响或改变人们对政府施政策略的认知,制造不安、混乱与恐慌情绪,诱导市民质疑政府、对抗政府,增加政府依法施政的阻力。
其三,加剧社会内耗。在经济运行当中、不同社会阶层之间、拓展发展空间的地方,总会出现一些矛盾和问题,原本是正常之事,有什么问题,就解决什么问题,这才是正确取态。但搞“软对抗”的人总是“立场先行”,选择合乎自己立场的事实,忽略不符合自己立场的事实,激发人们的不满、厌恶、恐惧和憎恨,引发社会对立分化,挑拨政府与民众,以及不同阶层不同族群之间的关系,加剧社会内耗。
其四,荼毒青少年。修例风波期间,“港独”势力把青年学生当“炮灰”,诱导他们“勇武抗争”,贻害至深,令人触目惊心。如今,搞“软对抗”的人依然看到青少年的利用价值,为青少年“量身定做”洗脑产品。比如,他们刻意宣扬“恋殖情绪”,令涉世未深的青少年产生对殖民时期的“向往之情”。
“软对抗”属“软刀子杀人”。“软刀子”与“硬刀子”的目的一样,都是“杀人”。由于“软刀子”往往会装扮成治病的“手术刀”,更容易麻痹、扰乱大众。“软刀子”看似“软”,实则“狠”,“软刀杀人”更可恶、可憎!
多点发力,防患未然
当下,只要有政府官员提及“规管‘软对抗’”,立刻就有人跳出来,指责政府“错杀良民”,理由是基本法保护香港居民的言论自由。
这种笼而统之的指责实质上耸人听闻、混淆是非。基本法保护言论自由,并非保护“造谣的自由”、“诱导人们憎恨政府、憎恨国家的自由”。“言论自由”与“软对抗”性质迥然不同。
近年来,包括立法会议员、工商界人士对政府的施政措施都曾提出过不少批评,有的意见相当尖锐,这些批评意见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为了把事情办好”,属于“建设性意见”。而“软对抗”大多数表现手法比较含蓄,但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就是“为了把事情办坏”,属于“破坏性意见”。这与“言论自由”没有半毛钱的关系!
俗话说“明枪易躲,暗箭难防”。行政长官李家超曾表示,“软对抗”仍潜伏不同地方和领域。他感慨地说:“香港人好君子嘅,如果唔系唔会有咁多骗案啦。小人满街,我哋小心啲。”
香港人好君子,但“防人之心不可无”。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回想2019年“黑暴”的起因,伏笔早就埋下,反中乱港势力长期制造“认知错乱”,多年酝酿,一朝爆发。
夏宝龙主任曾多次指出:“『修例风波』在香港历史上,是永远抹不去的伤疤和永久的痛,是悬在我们头上时时敲响的一口警钟。”他提醒大家:“绝不能好了伤疤忘了痛!”在香港国安法实施5周年论坛上,他再次提醒香港要防范“软对抗”,苦口婆心,念兹在兹。香港须以“真重视”的态度、“硬措施”的规管、“谋长远”的眼光,有效防范“软对抗”。笔者认为,应聚焦以下四个重点:
第一,构建防范“软对抗”的机制。“软对抗”主要发生在文化、教育、艺术、体育等领域,并透过网络传播、发酵。那么,特区政府应从“网上巡查”、“真伪甄别”、“事实澄清”、“反驳揭露”、“鼓励举报”等环节入手,把属于“软对抗”的事情找出来、剖析透、批驳够,让人们彻底认清其“反中乱港”的本性和实质。
第二,依法打击造谣中伤、恶意攻击、煽动犯罪等行为。“软对抗”行走在法律红线的边缘,有的行为直接涉嫌违法。香港是法治社会,对违法行为不能姑息、不能遗患,严格执法,令其不敢越雷池半步。
第三,塑造以爱国爱港为核心、与“一国两制”方针适应的主流价值观。有人对“软对抗”的性质认识不清,主要是自身的甄别力太浅、“免疫力”不强。因此,应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加大力度,重点聚焦学校教育、社区教育、社会教育三大板块,在包容价值观多元的前提下,让“主流价值观”更加凸显。
第四,做好“施政解说”。搞“软对抗”的人,对政府的施政措施总是以“阴谋论”来看待。因此,政府制定实施重大政策措施,须“先声夺人”做好解说工作,特别是“落区解说”和“网上解说”最重要,解说越及时、越透彻、覆盖人群越广,市民越了解、越理解、越配合,“软对抗”就没有可乘之机。
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在复杂险恶的国际环境下,各种反华势力不会轻易放过香港。维护国家安全,不仅要看到“刀光剑影”,更要看到“暗流涌动”。相信在中央的坚强领导和坚定支持下,香港必能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屏障,护航“一国两制”行稳致远。
朗朗乾坤清气爽,魑魅魍魉无处逃!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