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7月10日电 香港出生率下降之际,中小学生人数不跌反升。教育局最新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9月,全港中小学生人数按年增1%,是新冠疫情以来首次录得增长。有学校校长认为人数上升因人才计划吸引其子女来港,但认为不足以彻底解决学校生源不足问题。有议员提倡全面开放招收境外生,但学生须支付全额学费。
中小学生增1% 疫后首增长
教育局本周一发布2024/25《学生人数统计报告书》,胪列全港中小学及幼稚园学生人数等数据。假设学生每年在港就学升班,比较去年读小一至中六,以及前年读K3至中五的学生人数,香港明报发现整体学生人数按年多6379、升1%。其中去年小一生比前年读K3多近4300人,即9.3%;去年读中一比前年读小六多约4800人,即8.4%。
不过,报告同时显示高中生人数维持跌势,中五及中六的同批学生人数按年跌4.1%和4.8%,惟较疫情时最多跌7.5%已回落。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预计人才子女来港纾缓生源不足
津中议会主席李伊莹称,本港从疫情中复常后,不少中学插班生确增加,当中不乏人才计划受养人,亦有居内地的港籍学生。就报告显示整体学生人数呈升势,她称“几千个学生未必是传统名校可『食晒』”,料新生源流入各学校,可纾缓教界“缩班杀校”危机,但她称本地出生率低迷,加上最大挑战是中学无法预知人才计划带动几多学生来港,“今年多几千人,下年可能只多1000人,没人知”,不足以彻底解决学校收生问题。
教联会立法会议员邓飞预料,小一及中一人数来年维持高增长,他同意不能靠人才子女解决收生问题,倘要解决“缩班杀校”问题,可研究境外招生,惟应规定学生付全额学费,免加大政府财赤。
议员:无迫切需要修改本地生定义
至于近年多专才子女来港,部分本地家长忧加剧升学竞争、造成不公,教育局正检视申请大学的“本地生定义”,邓飞认为没迫切需要修改本地生定义,称大多新来港学生是入读小学或初中,申请本港大学前已居港多年。但他不排除有学生长居内地却持香港身分证并申请大学联招(JUPAS)报大学,他认为应改其他条例,订明持香港身分证者每年居港日数应多于一半。
另外,报告显示,去年9月全港有980间幼稚园,按年少29间,见2015年来新低;小学有590间,按年少4间;中学有512间,数目不变。
点评:
出生率低迷,带来学校生源不足,是全球不少国家和地区面临的问题,如日本、内地都有类似情况出现。各国解决该问题的做法各有不同,如促进生育、缩减学校等,无外乎增加“需求”和缩减“供给”两个方向。香港如全面招收境外生,在亚洲地区有一定优势,可有助于将香港教育做大做强。惟需要调整收费做法,避免增加财政负担,因为目前香港本地学校收到大量政府资助。英国等国际教育强国将教育产业化,吸引全自费外来学生,增加学校收入的做法,可以参考。(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