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十个国家安全教育日历史节点上,夏宝龙主任的讲话深刻揭示了国家安全与“一国两制”实践的内在逻辑。过去十年,香港经历了从“修例风波”到国安法实施的历史性转折,国家安全体系的完善为“一国两制”注入了新的生命力。香港国安法的实施使社会秩序迅速恢复,2025年第一季度罪案数同比下降10%,GDP预计增长2%-3%,这些数据印证了国家安全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正如夏宝龙所言,“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是‘一国两制’方针的最高原则”,这一原则在香港由乱到治的过程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国家安全的强化不仅体现在法律层面,更体现在制度建设上。香港特区国安委的成立、驻港国家安全公署的监督协调,以及司法机关对危害国家安全行为的依法惩治,构建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安全防护网。特别是面对美国的无理制裁,香港公职人员展现出的“舍小我为大我”精神,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典范。这种制度自信和法治韧性,正是“一国两制”实践的核心竞争力。
国家安全与高质量发展的辩证关系在夏宝龙的讲话中得到了系统阐释。香港作为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中心,其发展优势的巩固离不开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2025年香港金融市场日均成交额较2019年增长140%,创科领域吸引超过4700家初创企业,这些成就的取得,正是国家安全护航的结果。正如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所言,“香港自由港地位和自由贸易政策不会改变”,这种稳定性为全球投资者提供了信心。
在高质量发展的道路上,香港正积极融入国家战略。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的第三批典型案例,如跨境交通卡互通、科研管理机制对接,为香港拓展了发展空间。特别是河套地区的科研管理体制创新,实现了“选题征集制”“团队揭榜制”等全流程衔接,推动香港成为国际科创枢纽。这种“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独特优势,使香港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发挥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夏宝龙讲话中对外部势力的严正表态,彰显了中央政府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定决心。美国近期炮制的“2025年香港政策法报告”及对香港官员的制裁,以“对等关税”对零关税制香港实施145%关税,再次暴露其“以港遏华”的本质。然而,香港社会的凝聚力和韧性在挑战中愈发凸显:2025年第一季度消费者信心指数保持稳定,爱国爱港精神在工商界、青年群体中持续传承。
面对外部压力,香港展现出“烈火金刚”的品格。英国反华议员霍布豪斯被拒入境事件,不仅是维护主权的法律行动,更是对“殖民思维”的历史清算。这种“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定力,源于中央政府的坚强后盾和香港同胞的团结奋斗。正如夏宝龙强调的,“美国所谓‘制裁’撼动不了我们的决心”,这种底气来自于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更来自于“一国两制”制度的优越性。
夏宝龙的讲话为“一国两制”实践指明了未来方向。在国家安全领域,要进一步完善制度机制,特别是加强对新兴领域安全风险的防范;在经济发展方面,需深化与内地的融合,推动金融、科创等产业升级;在社会治理层面,要持续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培育具有国家观念和国际视野的新一代。香港抗战及海防博物馆的改造、故宫香港文化交流基地的建设,正是这种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生动实践。
展望未来,“一国两制”实践将在以下方面实现突破:一是构建更高水平的安全体系,防范化解“颜色革命”等新型风险;二是深化粤港澳大湾区规则衔接,打造制度型开放新高地;三是推动文化自信建设,通过“流行文化节”“国际艺术展”等平台,增强香港作为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的功能。正如夏宝龙所言,“香港由治及兴必将乘风破浪”,这种信心源于历史的积淀,更源于制度的活力。
夏宝龙主任的讲话,既是对过去十年国家安全成就的总结,更是对“一国两制”未来发展的战略擘画。在这个充满挑战的时代,香港的实践证明,国家安全不是发展的束缚,而是高质量发展的前提;“一国两制”不是权宜之计,而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创举。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香港必将在维护国家安全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辩证统一中,书写“一国两制”实践的新篇章,为世界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作者为香港中国商会副会长、全国政协委员樊敏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