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3月19日电 为解决许多药物低溶解度的问题,香港中文大学物理系徐磊教授与哈佛大学合作,研发一种独特的药物制剂方法。此新药物制剂方法显著提高药物的生体可用率(Bioavailability),为患者带来更理想的治疗效果,有望为药剂业带来重大改变。研究结果已于国际期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
徐磊教授(左)领导的研究团队凭此发明在2024年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勇夺银奖。图源:香港中文大学
低溶解度会减低药物的生体可用率及治疗效果,影响其临床疗效。不少候选药物易于在人体的脂肪中溶解并吸附于人体的细胞膜中,惟水中溶解的表现逊色,使它们难以通过临床测试并商品化。因此,寻找有效的方法来增加溶解度对于开发新药和提高现有药物疗效至关重要。
有见及此,徐教授领导的研究团队研发了创新药物制剂技术,透过特殊设计的二氧化矽表面,提高其对药物和水分子的亲和力。在干燥的环境中,二氧化矽表面能有效吸附药物分子;当接触水时,二氧化矽表面则会与水分子结合,并将药物分子置换(改变其元素排序),显著增加药物溶解度。此技术适用于多种药物,稳定性高,使药物能长期储存,亦合乎成本效益及能够大规模生产,有望成为下一代药物制剂和递送的平台技术。
徐教授说:“我们的制剂方法是用二氧化矽等低成本和生物相容性材料制成,可应用于多种药物,作用显著。制作过程依靠温度和压力调整等常用技术,操作简单,并能大规模生产,更合乎成本效益。”
研究团队已成功将此新方法应用于多种难溶药物,包括非诺贝特、雷帕霉素、双氯芬酸、辛伐他汀、奥沙普嗪、瑞格列奈、氟比洛芬、紫杉醇、多西他赛和布洛芬,反映技术能应用于心血管疾病至肿瘤学的不同治疗领域。研究团队凭此发明在2024年第49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勇夺银奖,并成立初创企业PharmaEase Tech Limited,旨在与行业伙伴合作,将新制剂方法应用于更多候选新药。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