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0月25日电 10月23日,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闻网专访,就其最新一份《施政报告》回答记者提问。在采访中,李家超少有的讲述了自己推动改革的“心路历程”。
李家超。香港中通社图片
李家超回答提问时表示,自己在竞选特首时就已经提出改革,当时使用的词语是“革新”。李家超解释说,因为当时在很多人的理念中,改革是推倒重来,或者从零到有,那个阶段认同不容易建立,会引起人们的反对,导致改革的失败。
他表示,改革是走出舒适圈,也是利益的重新分配,因而会有抗拒的力量。因此,首先要在市民中建立改革的认同感,建立同意改革的群众基础。否则,就会出现对改革“口是心非”的支持,甚而是以“软对抗”破坏改革的情况。
在香港回归後的几十年中,也曾有多任特首试图“启动”改革,改变香港社会的居住状况、贫富差距等痼疾,但大多在各种力量的博弈中进展乏力。
李家超认为,改革的推进,还需要整个系统和制度的配合。他举出银行的例子说,信贷部门和风险部门之间就存在制衡和对立,因此要想办法实现整个系统的配合。李家超表示非常感谢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深化改革”,为香港推进改革提供了国家层面的“东风”,减少了改革的阻力。
他回忆称,自己在四十多年的公务生涯中,做过大大小小的改革。从在警察等问责部门时,他就曾推行改革,後来做司长,再到做行政长官,他都不是一个安然接受环境的人,而会因为环境不好,去进行改变,但改革也需要建立基础。李家超尤其提到,改革需要讲究阶段观念,要各方面条件的配合,需要逐步推进。
李家超认为,目前香港整体社会都已经认同要改革,因为看到了改革的好处,也有一些行业运作者已经在进行自我改革。
他以旅游业举例,说以往香港太成功,“皇帝女儿不忧嫁”,现在情势不同了,周边城市都在不断进步,旅游业的业者也都在进行改变,包括设定一些新的、特别的线路,吸引顾客。李家超表示,看到各行各业都有类似的自我改革举措推出,感到改革的时机已经开始成熟。
李家超还分享说,自己推进改革的动力在於,知道所推进举措是为了香港的整体利益,凌驾於个别利益之上,就会有信心和底气。他举例说,政府推进“三隧分流”,开车的市民感到在时间上有了很大便利,就会觉得做法好。尽管普通市民往往是“沈默的大多数”,不会特意去赞美政府,但政府的做法真正产生了正面的社会价值,公众内心一定感觉的到。(完)
上一篇:香港首次发现的恐龙化石公开展出
下一篇:陈茂波结束纽约访问行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