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主席最近访问澳门,特别强调中医药是中华文明的瑰宝,传承创新发展中医药是件大事,要把这一祖先留给大家的宝贵财富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
香港在这方面,应该如何积极发力?目前全球的医疗衞生体系都在变革当中,随着新的医疗技术及生命健康科技陆续产生,加上社会各界对大健康的认知能力提高,人工智能及大数据广泛应用,个人健康管理工具愈来愈多,医疗的创新模式不断推出。在有条件及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放转介权给中医,并容许物理治疗师和职业治疗师等医疗专业人员,可在指定情况下毋须转介,直接为病人提供服务,应该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要部分。
仅靠西医写纸转介 增市民负担
其实,有关中医师的转介权,业界已经争取多年。有看中医的朋友反映,中医师有时建议去做某些医学检查及化验,作为治疗的参考或对比,他们这才知道注册中医没有转介病人去做医学检验的权利,往往要先找西医,由西医写纸转介,才取得检查报告,之后不知何时才能转到中医拿来参考。
上述情况在中医骨伤科尤为普遍,因为对治疗骨伤跌打的中医师来说,骨骼的X光片可以作为参考,以便为病人定出最好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在没有转介权的情况下看中医,市民要多花一笔费用,增加负担,不便于使用中医药治疗,也不利于以中医协助减轻医疗体系的负荷,影响市民的选择权,更遑论促进中医药的发展。
有关容许中医师转介检查的《辅助医疗业条例》修订,政府与业界已经周旋多时,各个持份者的沟通已经够充分,两年来该说的都说了,也不是没有共识,但还是没有提交到立法会最后审议通过,医衞局的立场确实令人疑惑。
中医师的转介权,是与容许物理治疗师和职业治疗师有条件直接为病人提供服务的条例,捆绑在一起修订,不把中医放在与西医平等的地位上早就十分明显,当局现在更建议第一阶段只容许在中医院等公营中医机构的注册中医师转介,这方面业界一直有争议。先容许政府自己中医院内的中医开单做检查,是对同一注册制度下的中医师采取不同标准,造成不公平,难以服众,也不利于减轻病人选择看中医的成本,不利于提高使用中医的便利性。
事实上,各种医疗检测的科技及工具都是现代综合科学的成果,难道只能由西医独享?对于中医药现代化过程中,极需要采集各种检查数据做研究,这更是个倒退,何来为中医药发展拆墙松绑?又一次反映现行西医管理中医的制度有缺陷,回到“跨界别关注中医药联席会议”一直争取的,建设独立于西医的中医药局,进行中医药创新体制改革。
助中医师接受培训 再给转介权
建议采取分阶段开放转介权所持理由,包括担心注册中医师没有接受相关培训,而解释医学报告结果产生专业误判风险。其实本港大多数中医本科课程已经有相关的内容,毕业而成功注册的中医,并不缺乏对医学检查报告各项指标及内容的知识。
就是要担心这个问题,也有很多解决方案,包括让没有读过相关课程的中医师接受在职培训,再给予转介权。总比一刀切划分中医院内和院外中医师来得公平合理,病人的权益也获得保障。
医疗误判不管中西医都有,难道要病人跑到内地去做检查?或鼓励中医打擦边球取得医学报告?从以往经验看来,分阶段就是不知等到甚么时候再修例容许所有中医师有转介权,堕入不断拖延的无间地狱。至于滥用问题,中西医皆有可能,必须制定合适指引来监督管理,而不是斩脚趾避沙虫,对中医师采取不信任态度。
站在病人角度,从预防性及初期介入的“基层医疗”(Primary HealthCare)到深入治疗的各级医疗阶梯,须有更开放有序的新制度,容许不同医疗专业人士参与,应用各种新科技有机结合。
病人因为等候时间长、及不便于选择其他医疗途径而产生的看病难问题,可以在容许西医外的其他医疗专业更早介入而得到缓解,最少能处理一部分病人的急切需要,避免恶化或延误,最后还是要挤拥到床位有限的医院,故此,应该让包括中医在内的各种医疗专业百花齐放,以新的政策及管理手段,让各个医疗专业为病人福祉发挥更大作用。
(本文作者为跨界别关注中医药联席会议召集人、香港内地经贸协会会长、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顾问黄炳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