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2月17日电(记者 陈卓仪 谭畅)香港的年轻人们,对住房的态度变得更积极了吗?香港特区政府房屋局局长何永贤近日接受香港中通社专访时分享了一组数据,解答了这一疑惑。
近日,香港特区政府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接受香港中通社专访。香港中通社图片
“数据显示,对比2020年,香港整体排公屋的数字由15.5万至15.6万左右,下跌约20%至12.3万;30岁以下排公屋的家庭,则下跌约46%。”何永贤说,该数字是“一个很大的下跌”。
“以往有报道会提及香港年轻人18岁就开始排公屋。”谈及年轻人的住房态度时,何永贤说,自己曾接触过一些青年会等专业团体,他们当中的部分人士亦不太清楚,为何社会上有这类排公屋的消极想法。“部分青年会的朋友亦反映,清楚知晓多工作几年能够存到自己能力规划上的本钱。”
而现今大幅下跌的数字,似乎亦能侧面反映出香港年轻人的住房态度变得更积极了。
在何永贤看来,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之一是香港特区政府有恢复居屋的供应。
2004至2014年间,香港特区政府停建了一些在建的居屋,将其用作公屋,进而在公屋轮候方面取得了好成绩。不过,何永贤指,这让香港的置业阶梯从中间断掉了,没有居屋,大家只能买私楼或出租公屋。
“置业阶梯需要健康,一级一级地对应社会上不同的人。”何永贤说,“源源不绝地能有居屋供应,可以让年轻人看到这一部分是他们的选择,年轻人亦会因此筹划未来。”
未来五年,香港计划推出4.5万个居屋单位。何永贤帮年轻人算了一笔账:例如今年推出的居屋,平均每一单位在270呎至290呎左右,算上按揭保险等,每个月供款在1.1万港元左右;首期按揭九成,即20多万港元即可置业。
“这并非真的不可负担。如果给年轻人们一个目标,能够一直看到居屋盖起来,大家便可以这样想、这样筹划。”何永贤说。她亦认为,居屋的超额认购倍数微跌,是个合适的指标,因“这亦能反映出居屋的供应慢慢得到了满足”。(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