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退潮”:三年蒸发9200万张
【信用卡“退潮”:三年蒸发9200万张】近日,央行发布的最新支付体系数据如同一枚重磅炸弹:截至二季度末,全国信用卡和借贷合一卡总量降至7.15亿张,较2022年巅峰时期的8.07亿张蒸发9200万张。这场持续三年的“退潮”浪潮,不仅让银行网点里的信用卡办理柜台逐渐消失,更将信用卡行业从“跑马圈地”的粗放扩张时代,推向了精细化运营的生死存亡关口。银行“急刹车”的背后,是多重压力的集中爆发。某股份制银行信用卡中心负责人透露:“2025年上半年,我们清理了1200万张睡眠卡,这些卡平均每年带来80元成本,却几乎零收益。”更严峻的是,信用卡不良率攀升至2.1%,较三年前上涨0.6个百分点,部分银行甚至将逾期60天即纳入不良资产。与此同时,互联网消费贷的挤压效应愈发明显,2025年上半年行业余额骤降35%,信用卡作为“最后信贷杠杆”的地位被动摇。
在广州天河区某国有大行网点,曾经占据C位的信用卡办理专区已悄然撤下,取而代之的是理财产品宣传屏。该行客户经理李薇坦言:“现在每月发卡量不足三年前的三分之一,总行已将考核重心转向存量客户活跃度。”这种转变并非个例——据统计,2024年全年信用卡市场缩水4000万张,2025年上半年再减1200万张,连续11个季度呈下滑态势。
信用卡的“退潮”在持卡人端引发连锁反应。北京白领王琳翻出钱包里的五张信用卡苦笑:“以前每张卡都有机场贵宾厅、免费洗牙等权益,现在要么提高消费门槛,要么直接取消。”这种变化在高端卡领域尤为明显——招商银行经典白金卡年费兑换需新增“主卡年消费满18万元”条款;光大银行万事达世界之极卡无限次贵宾厅权益仅限主卡人使用;浦发银行更是在7月彻底关闭里程兑换平台。
银行赠礼策略的转向更具象征意义。农业银行仅对高频消费客户赠送大米,工商银行新用户绑定支付平台仅得30元代金券,建设银行“1元购100元立减金”的活动被网友戏称为“数学题优惠”。更引发争议的是“捆绑销售”乱象:中信银行被曝在机场值机柜台诱导办理信用卡,消费者罗小白支付3元手续费后才发现“免费会员卡”实为信用卡;招商银行用户陈西因未注意循环利息规则,逾期两天还款竟被收取1000余元利息。
“00后根本不需要信用卡。”上海新金融研究院副院长刘晓春一针见血地指出。第三方支付平台经过20年发展,已构建起覆盖98%消费场景的支付网络。央行数据显示,2025年移动支付交易额突破450万亿元,是信用卡交易规模的6倍。更关键的是消费习惯的代际差异——95后群体中,63%的人将支付宝、微信支付视为“默认支付方式”,仅有12%会主动使用信用卡。
这种转变在人均持卡量数据中可见端倪:尽管官方统计显示人均持卡0.52张,但剔除县域市场后,一二线城市人均持卡量已达1.9张,接近消费者期望的2.3张阈值。银联数据报告揭示了更残酷的现实:在已持卡人群中,42%的人表示“不会主动申请新卡”,主要原因是“移动支付已满足所有需求”。
面对退潮危机,银行开始探索转型之路。招商银行推出的“智能还款管家”通过AI分析消费习惯,帮助用户节省利息支出;平安银行将信用卡与健康管理结合,提供免费在线问诊服务;宁波银行则针对小微企业主推出“经营贷+信用卡”组合产品。这些创新背后,是行业对“存量时代”的清醒认知——与其追求发卡量,不如深耕单客价值。
监管层面也在推动行业规范。2025年实施的《信用卡业务管理办法》明确要求:银行需在还款页面显著提示循环利息计算规则,禁止未经授权的年费扣收,并建立睡眠卡自动注销机制。这些举措虽会压缩短期利润,但为行业长远发展筑牢根基。
在深圳华强北电子市场,95后摊主陈浩的收款码旁依然贴着信用卡标识。“有些老客户还是习惯刷卡,但年轻人基本都用手机支付。”他的观察折射出信用卡行业的终极命题:在移动支付不可逆的时代浪潮下,信用卡究竟该扮演何种角色?
或许答案藏在招商银行信用卡中心总经理的演讲中:“未来的信用卡不是一张塑料片,而是嵌入数字生活的服务入口。”当行业告别“跑马圈地”的野蛮生长,或许正是回归金融本质、重塑服务价值的契机。毕竟,无论支付方式如何演变,消费者对透明、便捷、普惠金融服务的追求永远不会改变。这场“退潮”,终将沉淀出更健康的行业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