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六,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落区听取市民对新一份施政报告意见时宣布,2025年施政报告将于9月17日向公众发表,公众咨询已开展两个多月,收到的意见书比去年增加一成。
那天,李家超在房屋局局长何永贤陪同下,先后探访彩兴路简约公屋与牛头角下邨。彩兴路项目于6月底陆续入伙,李家超满怀欣喜在现场了解AI智能服务大使、智能衣物回收柜等设施,兴致勃勃地参观周末市集、二手物品捐赠计划等情况。在牛头角彩兴路简约公屋,李家超与新获编配单位的住户一起拿著锁匙“开箱”参观新居,看到居民笑逐颜开,李家超也喜形于色。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面对欢天喜地的居民,李家超形容,简约公屋“托起孩子们成长与梦想”,期望简约公屋继续以“早一日、得一日”的精神兴建。
社会各界和市民对施政报告咨询的参与度越来越高,折射出对行政长官带领这一届政府施政成效认可度越来越高,亦期望今后“百尺竿头,再上层楼”。
李家超带领本届政府就任以来,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事,解决了许多过去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李家超曾表示:“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特区政府宁愿做艰难的改革者,也不做安逸的停滞者。”这是感同身受、有感而发,可谓肺腑之言!
观察分析特区政府施政成效,有锐气,有底气,在诸多领域“破局”;有主见,有定力,在诸多领域“赋能”。“破局”破在求变处,“赋能”赋在善治中。
破局,坚定不移求变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8月10日发表网志表示,“引进办”不久将公布第五批共10多家的重点企业。而“引进办”此前已成功引进84家从事前沿科技的重点企业。
疫情过后,经济复苏缓慢,香港吸引投资非常艰难。特区政府一改“坐等花开”的做法,而是主动出击,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有针对性地吸引心仪的企业来港,至此成效不错。
此外,特区政府还成立了香港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港投公司负责管理的“香港增长组合”、“大湾区投资基金”、“策略性创科基金”和“共同投资基金”,作为特区政府的“耐心资本”,发挥资本引导作用及杠杆市场资源,吸引更多创新科技公司在港落户。目前,港投公司已投资逾100个项目。
求变,不仅体现在吸引投资上,还体现在诸多方面。
公屋住户“上楼难”是累积多年的顽症。本届政府成立了由财政司司长陈茂波担任组长的“土地及房屋供应统筹组”,由财政司副司长黄伟纶担任组长、房屋局局长何永贤担任重要组员的“公营房屋项目行动工作组”,从“供地”和“建房”两处著力解难题。面对公屋建设周期长、见效慢的顽疾,特区政府创造性地推出“简约公屋”,增加公屋供应量;“㓥房”是“香港之痛”,特区政府制定“简朴房”标准,逐步取缔“㓥房”;公屋周转慢,特区政府打击滥用
公屋,鼓励公屋住户购买私宅,“向上流动”。从这一系列“组合拳”可以看出,破这个“局”,用了新套路。
吸引游客来港,也是一个大难题。在特区政府过去的架构中,文化体育在民政局,旅游在商务及经济发展局;现在,都归到文化体育及旅游局。部门职能调整后,重大体育赛事和演唱会频频举办,9个旅游热点场景也已亮相。文化体育及旅游局局长罗淑佩果然不负众望,她走马上任后,马上落实“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理念,推进文化、体育和旅游的深度融合。
如何让公屋居民生活的更有尊严、更有满足感,社会福利署推出“社区客厅试行计划”,为公屋居民提供延展的生活空间和拓宽人际关系网络,提升生活质量,增强这些家庭对社区的归属感。深水埗的“社区客厅”是这项计划的第一个项目,由关爱基金拨款2500万元资金,信和集团及黄廷方慈善基金提供场地,获聘认可的服务机构九龙乐善堂负责运营,居民生活空间、儿童学习天地、社区支援服务、社会关爱共享融为一体,成为香港公共服务的最新品牌。
以上事例表明,本届政府并不满足于按部就班地当“守夜人”,而是坚定不移地以“求变”促“破局”。
攻坚,敢于动真碰硬
近日,特区政府饮用水采购风波广受关注,李家超上周六亲自出面回应,他表示:“非常关注物流署把关不力”,对涉事中标公司提供虚假资料一事感到极度失望,并严令相关部门彻查,绝不姑息任何疏忽或违规行为。
敢于动真碰硬,不怕得罪人。这是本届政府的又一个特征,也是“破局”必不可少的因素。
有公务员坦言,以前部门出事,上司第一句就问:“边个经手嘅。”有公务员吐槽:“如今司长落区巡查,张口就要追流程漏洞。”
这种变化,源于重塑政府文化。李家超上任后,积极制定关键绩效指标(KPI),有人抱怨:日日对住对标KPI,加班多过“投行仔”。特区政府还实施“高层官员责任制”,有人抱怨这是“连坐”。李家超则表示:“十几万公务员的香港政府,犯错不怕,怕的是领导层对重复性问题视而不见。”整治公务员的“甩锅文化”,李家超绝不松手。
敢于动真碰硬,不仅体现在“刀口向内”,更重要的是敢于解决各类矛盾问题。比如,网约车与的士的冲突旷日持久,特区政府与时俱进,推动“网约车合法化”;“抢人才”计划实施后,有人钻政策空子,出现了“考试移民”现象,政府收紧“本地生”界定标准,将钻空子者拒之门外。
李家超推动设立“前厅交流会”“行政长官互动交流答问会”等新机制,改变了过去立法会“问一答一”的单向沟通模式,转向实质性、方向性的双向讨论。李家超深有感慨表示:“这种互动不但提升了议员的国家观和大局观,也帮助政策更贴近民生,推进得更快。”
李家超上任不久落实取消强积金“对冲”安排,并进一步完善法定最低工资的调整机制,由“两年一检”改为每年检讨最低工资水平一次。他十分关心劳工阶层的表现,乐见市民收入持续改善,家庭月入中位数三年间由27000港元,跃升至30000港元,增幅达11%。
啃“硬骨头”,必须敢于动真碰硬,纵观李家超化解社会矛盾、提升特区政府治理效能的做法,刚正不阿、坚韧不拔的硬朗作风,有目共睹,赢得市民认可。
赋能,善用团队力量
今年夏季,香港出现多次强降雨,仅黑雨就多达5次。每次暴雨过后,处理浸水48小时搞定。而在几年前,常常需要一、两周时间。
应对灾害的处置时间为何缩短了?民政及青年局局长麦美娟深有感触,她说,关键是建立了“全政府动员”机制,通过政府部门、专业救援队伍、地区关爱队、志愿者等多方联动,形成快速反应合力。
笔者长期观察发现,李家超善于调动政府整个团队的积极性,以下三大亮点可圈可点:
一是“凝聚合力”。过往,政府部门“各自为阵”的现象饱受诟病,本届政府在“聚力”上下了不少功夫。细读每一份施政报告,都有新的“跨部门工作组(或委员会)”成立,负责推进重点工作,大多数都是由司长级官员领导,并要求在规定的期限提交报告,拿出推进工作的计划;又在规定的期限,达到预定的工作目标。
二是“压力传导”。政府的考核覆盖所有部门和人员。年度考评不达标者,轻则冻薪,重则纪律审查;工作业绩优秀者,则会得到相应的表彰。其背后的逻辑是:“人人肩上有压力”,才能确保“个个心中担责任”。对于政府高层官员,李家超更是盯得紧,时时过问工作进度及效果,司局长们感到“压力一刻不减”。
三是“活力迸发”。行政长官鼓励政府各部门大胆创新,跳出原有的思维模式,探索新的治理模式,创新成果一旦得到广泛认可,特区政府则从人力、财力、资源配置上给予倾斜,迅速复制推广,令其产生更大效益。对此,许多司局长有“如鱼得水”的感受,创新的主动性大增。
凝聚部门力量,传导责任压力,激发创新创造,以上三个方面为政府团队“赋能”,令政府的管治能力大大提升,带来的变化是显而易见的。
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多次表示,面临内外环境深刻变化,香港要识变应变求变,通过改革实现更好发展。希望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把握机遇,锐意改革,主动作为,加快推进香港由治及兴。
看过往,香港“破局”的亮点颇多,“赋能”的变化明显。再过20多天,新一份施政报告就要公布了,看未来,这是识变应变求变的新起点,中央寄予厚望,市民充满期待!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屠海鸣)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