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8月25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王丰铃)法国马克龙政府近日与美国、以色列和意大利陷入外交龃龉,再次凸显西方在俄乌和巴以问题上的分歧。受访学者直言,西方在安全、价值观等问题上已撕裂,跨大西洋关系名存实亡。
法国总统马克龙 图源:新华社
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近日在致法国总统马克龙的一封邮件中,指责法国呼吁国际社会承认巴勒斯坦国,是“给反犹主义火上浇油”,并要求马克龙在9月23日之前“以行动取代软弱”,该日期是联大高级别辩论开幕日。法国总统府对内塔尼亚胡的言论严厉反驳。
美国驻法国大使查尔斯·库什纳随后发表公开信,附和以总理说法,指责法国打击“反犹”不力。库什纳的言论更得到美国国务院的支持。法国外交部24日发布声明称“不可接受”,指其言论违反国际法,干涉法国内政,不符合法美之间“跨大西洋关系的质量以及盟友之间应有的信任”。法国外交部25日更召见库什纳。
旅法政治学者、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宋鲁郑25日对香港中通社表示,精心包装的外交辞令背后,实质是法美的战略博弈。马克龙政府承认巴勒斯坦国有多重考量,包括恢复法国在中东的影响力,藉力打力针对美国,获得穆斯林选民好感,改善西方的形象。库什纳是犹太人,也是特朗普女婿,立场紧跟特朗普,于公于私都对以色列极为偏袒。摆在台面攻击,意味著在承认巴勒斯坦国一事上,双方都已无可能让步。
意大利领导人近日的言论,同样激起法国外交部强烈不满,表示“不可接受”,并召见意大利大使。起因是意大利副总理萨尔维尼20日对马克龙有关“欧洲或应向乌克兰派遣军队”的表态予以讽刺和抨击,称“让马克龙自己扛枪去乌克兰”。
宋鲁郑指出,俄乌冲突的爆发对欧洲的安全构成严重威胁,欧洲若放弃乌克兰,成员国会立即离心离德,且欧洲已和俄罗斯摊牌,双方信任全无,相互敌视,欧洲一定要藉这场冲突从根本上削弱俄罗斯。因此以法国马克龙为代表的建制派政府,坚持对俄罗斯不让步,但意大利当前由极右政府执政,一向亲俄。法国在欧盟充当“领头羊”作用,招致意大利攻击,法意公开对抗。
宋鲁郑直言,三场外交事件,彰显美欧之间、欧洲内部两个分裂。自特朗普当选后,西方在安全、价值观等问题上已撕裂,跨大西洋关系名存实亡。尽管欧洲竭力表面维持,实际上双方已南辕北辙。(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