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要尽快实现“由治及兴”的大发展,优良的人口必不可少,但可惜的是当前的香港人口结构出现严重问题:生育率跌至0.841(2024年),属于全球最低水平之一,而有生育意愿的年轻人不足四分之一,与此同时,65岁以上长者比例已达20%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人口结构失衡将让未来的香港发展乏力、但社会负担日重,需引起特区政府特别关注。
香港中通社图片
笔者留意到,特区政府已开始从鼓励生育、人才引进等方法著手,试图解决香港人口短缺的现实问题,李家超班子甚至已经将“千万人口级别大都会”纳入施政报告,成为未来的政策目标之一,也已迫不及待开始“抢人才”。虽然有目标,有措施但效果却“麻麻地”,主要原因可能是香港缺乏整体完善、目标清晰的人口政策,以至于虽有若干政策试图解决现有的人口问题,但却总是效果不彰、更甚者引发负面作用。
以鼓励生育的“2万元新生婴儿奖励金”政策为例,此项鼓励政策出台后并未见香港人口出生率有所提振,核心痛点在于鼓励政策与生活成本严重脱节,有调查显示,中产家庭养育两名儿童的每月开支近5,000元,两万元仅仅能补贴四个月,只能说是政府的“一点心意”,称不上是补助政策。对大多数家长来说,住房与教育成本才是最大负担,但政府对此却缺乏支援。
而常常被政府拿来推广的“高才通”等“抢人才”计划,根据劳工及福利局的数据,截至今年6月底的一年间,多项吸引人才与资本投资者的入境计划共接获逾19万宗申请,当中95%来自内地申请,近14万宗获批,所谓全世界抢人才不过是一个传说。另一方面,计划除了被揭发有虚假移民的情况外,人才多集中在香港人才云集的金融与专业服务,对于创科、基建等持续“人才缺血”的领域仍未见有大批外来高才投入。计划是否吸引到香港真正需要的高才,是一个值得检讨的问题。进一步看,该批抵港人才面临找工难、子女安置及教育等问题又该如何解决? 抢来的人才又未必留得住!
人才政策未能解决香港发展由人口衍生的具体问题,核心原因可能是香港治理体系的分散与战略的缺失。人口政策长期由“人力资源规划委员会”协调,但该机构仅属咨询性质,未能承担总揽问题的职责,也缺乏跨部门执行力,以致政策徒具宏观方向,但缺乏具体落实方案。各部门在演绎相关措施时,便出现了零碎的政策,最终一个重大的人口政策,变成生育补助两万元、削减2,500元学生津贴等个别政策,缺乏统一的政策导向,甚至政策之间互相矛盾。
为解决上述矛盾,需以香港未来人口发展需求为目标,落实从“人口管理”到“人口投资”,构建覆盖全生命周期的系统性人口方案。例如在鼓励生育方面,可以将一次性生育奖励金转为“育儿发展基金”, 按成长阶段需求分批发放,如0-3岁托幼补贴、4-12岁教育券等,更应该在公共住房政策方面体现对生育的鼓励,对二胎家庭在公屋租金等方面予以优惠。而在人才引进方面,要先解决人才精准匹配的问题,将“高才通”名额有效配对到本地发展真正短缺的人才,并且进一步将人才引进扩大至全球而不是简单向内地菁英发放香港身分证,让香港始终保持国际多元的独特优势。
香港要真正成就千万级大都会,除了要增加人口,更重要是要优化城市的居住条件,然后进一步优化城市人口的竞争力。具体要让所有与人口相关的政策,都统归到由政务司司长统领的“人口战略专责小组”,这样才能确保所有推动人口优化的政策都可以互补互助,真正鼓励本地人口增长的同时又吸引环球人才以香港为家,并在此贡献力量,推动香港的“由治及兴”大发展高速前进。
(本文作者杨莉珊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