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旧式楼宇的电力设施老化问题已成为影响城市公共安全的重大隐患,近期益丰大厦、仁安大厦和康宁唐楼二期的停电事故清晰地展示了这一危机的紧迫性。这三起事故不仅造成大规模民生困境,更暴露了楼宇电力系统在技术、管理和政策层面的多重缺陷。
香港中通社图片
这三起事故揭示了香港旧楼电力系统的“共性脆弱点”。首先,超过50年的电力基础设施已严重老化,无法满足现代用电需求;其次,水患与电力系统交织形成“灾害链”,水管破裂或设备渗水极易触发电力故障;最后,抢修过程复杂漫长,住户往往需承受多日断电煎熬。当我们将视角延伸至全港,数据显示香港有众多楼龄超过50年的建筑物,这些楼宇的电力装置风险已成为悬在都市安全之上的安全隐患。
为此笔者有以下现实可行性,又兼顾长远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1.全面电力风险评估
强制要求30年以上楼宇每三年进行专业电力安全评估。
2.防水与电路分离改造
针对水患引发电力事故的症结,推动电表房迁移至高层或加装防水闸,实现水管与电路物理隔离。
3.物管行业专业应急能力建设
强化物业管理业监管局监管职能,将电力事故应急响应纳入物管公司评级体系。要求物管公司必须配备“持证电工”,制定楼宇专属《电力事故应急预案》。
4.法团赋能与代执行机制
针对旧楼法团能力不足问题,民政事务总署可设立“旧楼专业支援组”,提供技术顾问和法律咨询服务。在紧急情况下,若法团无法及时决策,政府部门可以介入,事后向业主摊分费用。同时推广“联厦联管”协助三无大厦。
5.社区应急网络构建
整合政府、公用事业、关爱队和社区客厅形成应急服务网络。
展望未来,随著全港旧楼数量持续增加,电力设施升级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通过政府、业界和居民的协同努力,香港有望将此次危机转化为城市更新的契机,构建一套韧性、安全、智能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为全球高密度城市的老龄建筑维护提供典范经验。当每一座旧楼的电路系统都能安全承载现代生活的光明需求,香港的城市底色才能真正闪耀出智慧与温度并存的光芒。
(本文作者马轶超为香港城市智库研究员、观塘区议员)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