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7月27日电 香港教育大学(教大)校长李子建教授应邀出席7月26日在贵阳开幕的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并发表题为《浅探从王阳明的“四句教”到阳明学的教育观》的主旨演讲。他以“四句教”作为切入点,深入剖析阳明心学的核心义理,呈现出阳明学理论的多元对话与历史演进。演讲同时探讨阳明心学对教育的多重启示,认为阳明心学同样强调“立德树人”,重视人才的内在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培养,展现出阳明心学智慧对当代教育实践依然具有重要启发。
“阳明心学,对我们教育的方向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有非常大的启发。”作为全国政协委员和香港阳明学堂顾问的李子建校长,在演讲中强调:“王阳明很注重『致良知』,『致良知』实际上是内在的一种道德教育。”
内在的修养,是教育中一个重要的维度。要怎么做?李教授介绍了王阳明的“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他说这四句话概括了其心学体系,心之体:人心本无善恶,如同镜子未照物时清净无瑕;意之动:当意念发动时,善恶随之显现;良知:能分辨善恶的内在标准;格物:通过实践将善恶转化为现实行为。
“阳明心学强调通过实践和本体认知,达到『致良知』的境界。『知行合一』不仅是哲学理念,更是教育实践的重要指导原则。”李教授认为,阳明心学对当前教育有现实指导意义,同样强调“立德树人”,重视人才的内在修养与社会责任感培养。
李子建教授指出,阳明心学包容性很强,不仅可以与儒家的不同流派对话,也可以与西方哲学等思想体系进行交流与融合,展现出开放性和现代性。他说如当下年轻人生活较缺少幸福感,可能是工作很难产生内卷、内耗的情绪,也可以通过“心学”来疏理。他说:“我的个人感悟是,每一个人对时间、家庭、生活的安排,都是一种决定,这种决定背后都有个目的,但可能要问生命和生活的短期和长期意义在哪里?当我们反思的时候,一方面考虑事情和安排是一种磨练,另一方面可注重正面情感的培养,帮助我们调节情绪。”
展望未来,李子建校长希望阳明心学可以通过专家的参与,以及结合生活经验,深入浅出的诠释,让大众进一步认识和思考王阳明的思想。
第二届阳明心学论坛由贵州中华文化学院、香港中华教育文化交流基金会主办,以“阳明心学:返本与开新”为主题。为期两天的论坛,吸引了来自中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60余名研究阳明心学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与,旨在深入开展挖掘整理、研究转化和传播推广阳明文化,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进中外文明交流空间。(完)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