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7月17日电 (编辑 王少喆)被称为“香港高考”的DSE(中学文凭考试)16日放榜,有16名考生因为成绩优异成为“状元”,引发全城热议。根据媒体报道,在16名“状元”中,11人选择了在香港最为吃香、收入优渥的医科,1人在医科和牛津大学的数学科之间犹豫,只有4名准备赴外国留学的学生坚定选择了经济、物理等学科。
为什么“状元”们几乎清一色选择了学医?
根据媒体对这些“状元”的访问,大家的回答大多是,小时候的经历让自己感到学医可以帮助别人,香港医生不足,希望做出贡献等。也有个别学生提到,考虑到了收入和社会地位等因素。
升学方向属个人选择,本没有对错,回馈社会也是良好的意图。不过,如果说是考虑收入、社会地位,为何同样是“神科”的法律却未得青睐?而香港一直在大力发展科创产业,在国际上,科技界也是产生富豪众多的领域,为何香港“状元”们选择较少?
7月16日,2025年香港中学文凭试(DSE)正式放榜。图为学生在查看成绩。(香港中通社记者 谢光磊 摄) 香港中通社图片
事实上,港媒星岛日报网站报道称,有香港政治圈人士分析,香港社会价值观一向比较现实,当医生固然是“服务社会”有使命感,但收入高、具社会地位也很重要。
对于香港尖子生少有进入科技相关学科的原因,有商界人士分析,尖子生读医与否,其实是“最赚钱”与“平均更赚钱”的分别。马斯克、扎克伯格、黄仁勋等科技巨头财富庞大,甚至被认为改变世界,但这些只是“幸存者偏差”,真正创业成功者仅是少数。尖子生考虑的是规避风险,医生收入稳定地高于普通人,是“保障下限”的更好选择。
至于法律未成第一选择的原因,有法律业内人士在YouTube上分析称,法律系淘汰机制十分残酷,读了法科,未必能像学医那样过上稳定、优渥的生活。
香港每年培训的医学生较少,医疗体系进入壁垒较高,非本地医生较少能够到香港执业;而律师行业则更为市场化,非本地培训的律师更容易进入香港市场,使得市场竞争更加激烈。这也可能是“学医”被视为比“学法”前景更稳定的原因。
有在DSE中取得好成绩的政商人士以过来人身份分享,未必每一个尖子生都对医科真有兴趣,平衡收入与兴趣,才是最佳选择。有人举例说,香港现任教育局副局长施俊辉是2003年会考十优“状元”,从事公共行政,也对香港有很多贡献。
本身是外科医生的立法会议员林哲玄提醒,当医生知识只是基本,更重要的是奉献精神,要牺牲大量生活时间和自由,皆因病人利益永远是最先考虑。他认为,如果为了生活水平而读医科需要三思,因为赚钱行业众多,收入不应在考虑读医的计算因素之内。
另一方面,这些尖子生之所以选医科,也可能是因为从医科转做其他一些行业比较容易,而从其他行业转做医生,难度要大得多。对自己的人生有更多选择,或许也是“状元”们选择最热门、难度相对更高的学科的原因。(完)
上一篇:香港最新失业率维持3.5%
下一篇:香港长者医疗券增设佛山两服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