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7月15日电 网络求职骗案再度猖獗,香港警方表示,今年首5个月录得2148宗求职骗案,损失金额逾4.8亿元(港币,下同),宗数及金额均较去年同期升近一倍,当中损失金额最大的一宗涉款620万元,而最小的受害人年龄则低至12岁。
香港警方今年首5个月录得13438宗科技罪案,较去年同期升2.6%,损失金额亦升至25亿元,按年升12.8%。当中,网上求职骗案录得2148宗,按年大升92.1%,损失金额亦超过4.8亿元,按年升89%。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化名陈女士的家庭主妇是其中一名网骗受害人,她去年底被人拉入一个whatsapp群组,对方声称只要做一些“任务”,比如只要在一个超市网站搜寻货品,拍下图片,制造流量,就算完成“任务”,每个截图可获50元报酬。陈女士试过成功获得2000元,但之后群组管理员指责她扰乱了系统数据,要求支付修复系统费用,在群组内其他人的压力下,陈女士多次付款,短短十几天内被骗200多万元。
网络安全及科技罪案调查科警司许绮惠指出,最近的求职骗案,骗徒诈骗对象不再只是求职人士或年轻人,而是渔翁撒网式,连一些本身没有打算找工作的家庭主妇,都会成为目标;诈骗手法亦有转变,骗徒随机将市民拉入通讯群组,包括whatsapp、Telegram等,利诱他们进行所谓“任务解锁”工作,同时诈骗集团安排同党在群组内“做媒”,向受害人施压。
骗徒也会仿冒旅游平台,例如Trip.com、Agoda等,在其他通讯软件如Telegram等成立群组,进行类似诈骗。“任务”包括刷单、点赞等,声称毋须学历经验。
据悉,损失金额最大的一宗涉款620万元,一名从事金融业的51岁男子透过社交平台Facebook,接触到伪冒电商平台的骗徒。
至于最小的受害人年仅12岁,今年4月被骗去1200元。警方表示,当事人在玩网上游戏时接到陌生人私信,对方邀请他帮忙训练游戏账户,如成功可获2000元。骗徒之后引导受害人到一个假冒网站,显示有2000元收益,不过需要先增值款项,才能提取收益。小朋友利用支付宝支付1200元后,无法提取有关收益。
警方指出,以今年5月的621宗“刷单”骗案计算,诈骗集团最多使用的即时通讯软件依次是WhatsApp(371宗,60%)、Telegram(139宗,22%)、Facebook(43宗,7%)及其他(68宗、11%);“刷单”骗案最多伪冒的平台依次为Trip.com(34宗,5%)、Klook(22宗、4%)及Agoda(21宗,3%)。
至于有市民识穿这类骗案后,想要“反骗”骗徒,即收到骗徒用来作饵诱的小额金钱后便退出群组,警方则劝谕市民不要收取有关小额款项,因为有可能因此牵涉“洗黑钱”,账户日常操作或也会受到影响。
警方提醒市民,收到任何来历不明的招聘短讯或声称“高薪笋工”的宣传时,可用警方的“防骗视伏器”,输入可疑电话号码、社交媒体账号或相关网址查核风险,也可致电香港警察反诈骗协调中心24小时热线“18222防骗易”要求专员协助分析。如遇职位名称有“刷单员”、“点赞员”、“下单员”等关键字眼,或雇主拒绝提供公司注册资料,仅透过非官方社交账号联络时,应视为诈骗警号,立即终止接触。
警方亦建议公众透过可信赖的求职平台寻找工作,并对任何标榜“无需学历经验却提供异常优厚报酬”的招聘广告保持警惕。警方强调,正规注册企业绝不会在雇佣合约生效前要求应聘者缴付资金,市民切勿向未经实体查证的招聘方提供身份证号码、银行账户号码、信用卡资料等个人资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