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论】屠海鸣:香港“成蝶高飞”的新期待
创始人
2025-07-01 11:03:16
0

今天,香港回归祖国28年了!行政长官李家超及第六届特区政府就任也满三年。

近日,李家超在社交专页分享上任三年的施政理念、成果和思考的短片。短片分下两部分,分别题为《破茧成蝶 展翅飞翔》、《成蝶高飞 再创高峰》,巧妙地将“茧”形容香港所面对的困难挑战,以“蝶”形容香港向新而生的巨大变化。在片中,李家超和特首办特别助理黄芷渊走进湿地公园的蝴蝶园娓娓而谈。

李家超强调,“破茧成蝶”的重点,在于主动“破茧”破局、改革求变,更在于“成蝶”之后高飞。香港要做好“内联外通”,在世界舞台上找准定位,把握好国家机遇和世界机遇,开拓新商机和新市场。

以“破茧成蝶”比喻香港过去三年的变化,可以看出,李家超对过往“坐困愁城”的尴尬感同身受、心有戚戚,更对破茧、破局、破难的艰辛体会洞若观火、鞭辟入里。

“破茧”不易,“高飞”更难。三年前,人们对香港“破局”翘首企盼、充满期待;今天,人们更期待李家超及特区政府带领香港展翅高飞、翱翔蓝天。

那么,如何才能达到新高度呢?在笔者看来,须建好起飞的“高地”、练出强劲的翅膀、把握好“风向”“风速”,才能事半功倍、鹏程万里。为此,应在以下三个方面著力。

让北都区成为起飞的“高地”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香港欲展翅高飞,需要登高望远、腾空而起。

北部都会区正是香港起飞的“高地”,因为,北都区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利好条件。

从“天时”看,北都区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支点,而粤港澳大湾区是国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中央一直高度重视北都区开发建设,必然会加大支持力度。

从“地利”看,北都区与深圳的南山区、福田区、罗湖区、盐田区接壤,可以实现功能互补、产业对接,未来形成大湾区最具活力的区域。

从“人和”看,中央企业参与建设的积极性很高。比如,笔者担任外部独立董事的大型央企、中国建筑行业的领头羊“中国中铁”,正在做进入北都区投资、建设、开发的预备方案,摩拳擦掌、大展鸿图。广东省及深圳市希望北都区发展提速,尽快把“深港合作”的文章做大,极力支持“硬联通”和“软联通”。香港各界参与北都区发展的主动性增加。比如,香港多所大学对于进入北都区办校、建立研究机构、成立人才中心,雄心勃勃,如日中天。

李家超提到,未来5年,北都区会有大约6万个房屋单位落成入伙,当中包括约10个新公共屋邨;新田科技城首批用地会推出市场;实施“一地两检”的新皇岗大楼预计今年年底建成;北区医院扩建计划的主要工程已于去年展开。这表明,北都区开发已经进入实质性推进阶段。

李家超描绘的“5年愿景”正是市民所期盼的。要让这些愿景变为现实,笔者认为,还应聚焦两个关键:

其一,破解“建设周期长”的难题。北都区建设以“产业带动,基建先行”为主轴,但部分基建需至2034年才能完工,基建进展缓慢,则城市形态难以呈现,影响招商引资的效果。因此,应尽快制定“湾区标准”,改革政府审批流程,重塑规则规制,在保障工程质量的前提下,清除阻滞建设的一个个“拦路虎”,以“基建提速”带动“产业落地”。

其二,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北都区开发需要一大批“拓荒牛”,尤其是在城市公共服务还不齐全的情况下,“拓荒牛”既要有能力、有干劲,还要能吃苦、不畏难。特区政府应想方设法、出台激励措施,引导更多人才向北都区聚集。

让创科成为有力的“翅膀”

 “欲凌云霄,必强其翼”。香港欲展翅高飞,需要强劲有力的翅膀。

香港是久负盛名的国际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三中心”是一只翅膀,这只翅膀一直很有力。香港还需要一只有力的翅膀,那就是“创新科技”。

放眼当今世界,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迅猛发展,日新月异的变化令人目不暇接,超乎预期。在全球经济增长乏力的大环境下,人工智能、机器人、无人机、新能源等领域“风景这边独好”,特别是随著人工智能在生产和生活场景中的应用,将彻底改造传统产业的形态,改写产业竞争的底层逻辑。创新科技是推动经济发展的最大动能。

香港的创新科技起步较晚,但香港拥有雄厚的研发优势。最近三年,香港创新科技已从“0到1”实现突破,进入快速发展期。

 在基础设施建设上,特区政府预留10亿港元成立香港人工智能研发院,推动AI上游研发与下游应用;新田科技城预计提供210公顷创科用地,强化“研发—中试—量产”链条,建设大湾区科创枢纽。  

在大湾区协同上,“香港研发+深圳制造”的模式已见雏形,如思谋科技香港团队与深圳产线协同,大幅缩短研发周期;河套合作区将探索跨境数据流通,促进深港科研资源共享。

在布局新兴产业上,香港的EVTOL、物流无人机预计2026年前后商用,低空经济破题开局。

尽管香港创科发展势头不错,但对比中央的要求和北沪广深等内地城市,还要看到不足,尽快补上短板。

其一,突破产业化的瓶颈。推进创科发展,香港的优势是研发,短板是制造,香港制造业仅占GDP 1%,远远落后内地多市。“研发”和“制造”之间,还需要“中试”环节,中试能力不足,则制约科研成果转化。香港需加强中试平台建设,提升科研成果转化率。  

其二,优化人才结构。与内地许多城市相比,香港的科研人才富集,但香港的应用型人才紧缺,这是制约“中试”和“制造”的重要因素。香港需要培育和引进大批应用型工程师,政府可以透过出台住房补贴等政策,降低企业用人成本,鼓励企业引进应用型人才。

让机遇成为飞翔的“好风”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香港欲展翅高飞,须借助“好风”的托举之力。

 李家超表示,要做好“内联外通”,即是把握好国家机遇和国际机遇,为市民建设更美好的香港,开拓新商机和新市场。

 依笔者之见,国家机遇和国际机遇正是香港展翅高飞的“好风”!香港须把握好这两大机遇。

其一,把握国家机遇,在“内联”上精耕细作。时下,中国经济处于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时期,中国在人工智能、机器人、新能源、5G等领域处于“世界第一方阵”,假以时日,“中国制造”将完成升级转型,中国将从产业链低端迈向产业链中高端。这一变化过程蕴藏著无限机遇,香港应主动融入其中,把“香港优势”与“国家产业转型”结合起来,推进香港与内地的合作走实走深,特别是与大湾区城市的合作走实走深。

其二,把握国际机遇,在“外通”上持续用力。李家超认为,香港必须在世界舞台上找准定位 、发挥优势。这很有道理。香港向世界推介“超级联系人”和“超级增值人”的角色时,应进一步突出两个功能:香港是外资进入中国内地的“大通道”,香港是国际资本的“安全港”。定位准确,就能引人注目,并把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还应看到,香港的金字招牌越来越亮丽,这为强化“内联外通”创造了优越条件。比如,去年,香港再次被评为全球最自由经济体;今年世界竞争力年报再升两位至第三;3月发布的全球金融中心指数中,香港稳居全球第三、亚洲第一;香港拥有5所世界百强大学,港大更是在QS世界大学排名中升至第11位,全国第一,亚洲第二......这一切,令国内、国外企业对香港的特殊作用、独特地位更加看重。随著国际调解院落户香港,香港的国际影响力持续提升,强化“内联外通”,香港大有可为。

不久前,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来港出席《香港国安法》公布实施五周年论坛,他在论坛致辞中指出,希望香港维护好行政主导体制,提升特别行政区治理水平,以改革推动高质量发展。

国务院港澳办昨天傍晚发表“港澳平”署名文章:《坚定笃行 团结奋进——写在香港回归祖国28周年之际》。文章称:我们相信,有中央政府的大力支持,有伟大祖国作坚强后盾,香港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一定会坚定笃行、团结奋进,不断开创香港更加璀璨辉煌的明天!

三年来,李家超及特区政府的交出的答卷已是及第成名、月中折桂;未来,更需要发挥“行政主导”的优势,心无旁骛、搏击长空,带领香港实现更好发展。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IDA携东亚银行探索香港稳定币... 香港新闻网12月11日电 香港金融科技公司 IDA 宣布与东亚银行有限公司展开合作,以支持香港的数字...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
施政报告2024 | 香港劏房... 香港新闻网10月16日电 行政长官李家超今日(16日)表示,特区政府决定以立法方式制订住宅楼宇分间单...
华为ICT大赛2024-202... 香港新闻网12月9日电 “华为ICT大赛 2024-2025 香港站颁奖典礼”(以下简称“华为ICT...
【来论】刘喆:希望之路,还是漫... 中缅铁路,这条计划连接昆明与缅甸皎漂深水港的交通走廊,是未来中国通向印度洋的关键战略通道,也是中缅经...
教大学者喜讯频传 多领域研究获... 香港新闻网12月3日电 香港教育大学(教大)最近喜讯频传,多位研究学者在心理学、理财教育、英语学...
最高271.28%!美国拟对东... 香港新闻网12月1日电 美国商务部当地时间11月29日公布其对东南亚四国柬埔寨、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
香港丁屋申请人遭廉署起诉承认串... 香港新闻网11月8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早前落案起诉小型屋宇(丁屋)发展商负责人、村代表及丁屋申请人共1...
李家超:培育青年成立足香港、胸... 香港新闻网12月9日电 香港青年联会第32届会庆及会董会就职典礼9日举行,行政长官李家超以视像致辞表...
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两个重点利好... 香港中通社12月9日电 题: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两个重点利好香港香港中通社记者 陈卓仪中共中央政治局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