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皇粥店”全线结业再度轰动香港饮食界,成为饮食倒闭潮当中的又一个消失的品牌,过往引发关注的倒闭潮包括曾坐拥24家分店的“金装炖奶佬”,也包括一度成为铜锣湾地标的全球首间变形金刚主题餐厅。笔者以为不能匆匆用“经济不好、成本高昂”等借口简单带过。今天饮食界面对的困境,也正是香港工商百业所面对的挑战,同侪不支而离场的原因,值得所有工商业者深入思考。
文汇网图片
不少舆论将本港饮食业的主要死因归咎于港人近年北上成风,也有抨击政府未对业界提供协助,特别对占主要经营成本的租金做出相应管理,但这些观点或许未见问题全貌。衣食住行作为生活必需品,原本应该是稳赚不赔的生意,况且香港也素来有美食天堂的光环,理应是饮食业百花齐放,何至于生意惨淡,部分业者甚至关门大吉,这需要从外部环境与内部调适来分析问题。
大部分商业都对整体经济环境十分敏感,饮食业也不例外。香港整体经济受全球波动、地缘政治、疫情后复苏缓慢等因素影响,市民消费趋向谨慎,过往高度倚赖内地及海外游客来支撑香港饮食业的高消费,也因为境外游客明显下降,内地来港旅客的主流由大豪客转成奉行“特种兵旅行”的精明年轻消费者。再加上疫情后,香港居民的外出用餐习惯明显改变,例如上班族减少外出午餐,夜宵、外出聚餐等也明显减少,外卖取而代之,但外卖平台却透过收取高额佣金将成本转嫁给中小型餐厅。外部大环境加上消费者习惯均有转变,但租金高昂以及人力成本上升压力却没有减少,市场竞争仍然激烈,对中小型餐饮业者构成沉重负担。
外部环境的剧变是所有业者共同面对的,但内部调适能力决定了个别企业能否应对外部环境。有评论用“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抨击部分食店服务欠佳,早前中环某知名牛腩面店再度因为赶客上新闻,虽然谁是谁非各有说词,但连文体旅局的罗局长也都提醒“食肆待客有礼是基本”,可见负面影响要比想像中更深远。笔者以为这也是越来越多港人北上饮食消费的关键。港人北上饮食成风,并非单纯“贪平”,关键是性价比高,也就是同等的价钱,可以享受到的食物品质、服务品质、用餐品质甚至选择自由度都远高于香港。
香港餐饮业者一方面向社会诉苦“生意难做”,但又是否要反问自己如何做得更好?需知道今天顾客入店用餐并非只为填饱肚子,对食品、服务、环境以及整体用餐体验都有甚高的期望,如果菜单千篇一律缺乏创意,无甚服务又要求“加一服务费”,用餐环境普通却又要限时用餐‧‧‧‧‧‧又如何让顾客得到高性价比的消费体验?
放眼市场,我们仍见到有不少食店大排长龙,例如有内地火锅店靠跳舞、美甲等逆天服务成为业界龙头,本地有食店将传统中式料理与国际口味相结合,受到追求新奇风味的食客青睐,可见顾客的消费力并未消失,但顾客有选择。在大环境欠佳的今天,顾客趋向谨慎消费、精明消费也属正常。作为经营者,应该著眼于从产品、服务方面提高自身的竞争力,才能在激烈竞争中汰弱留强,成为大排长龙的人气店。
饮食业如是,其他各行各业恐怕也如是!
(本文作者杨莉珊为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香港(地区)商会会长)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