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ESG近年发展蓬勃,就像是一种因为世界进步产生的新兴模式,追溯到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它关系到道德和伦理需求,西方国家已经出现了人权运动、倡导环保的运动,然而对资本家和企业家给出了一种在发展过程需要肩负起社会责任的课题,后来也开始慢慢看到部分企业为了达成资本投资的需求,陆续重视劳工权益及商业道德和在迅速发展商业的同时不会对环境带来破坏,曾经英国的梅林生态基金更明言只投资于注重保护环境的企业,发展ESG已经是很多企业在经营过程中一定会覆盖,而有助于企业获得更多资金,成为了关注的焦点。
香港中通社图片
但笔者认为在深化ESG融入地区建设和社会发展依然有很多空间可以优化,ESG背后的意义,似乎比字面的意思更为深奥,它的发展并没有国界和地域的限制, 它本质产生是为了在资本推动国家和城市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人文进步和响应社会需求,但奈何各家自扫门前雪,休管他人瓦上霜的事情依旧常态化发生,放眼环球市场,国家和香港近年挑战不断,作为一个在香港长大的青年,感觉ESG在香港这个自由市场的裂变成果仿佛敲响了警钟,我们既有前卫的思想 ; 又有广泛的国际视野,但不难看见在城市公共事务甚至发展的社会福利配套上渐显乏力。
企业家的另一重身份是国民,在港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当下有待增强,有能力的人及企业当下是时候肩负起更大的时代变革责任,国家从发展、改革开放到内联外通至今,一直坚定发展实现全面小康,促进阶级平等不至于呈现过度两极化,社会财富和资源都可得到一个平衡的分配,无可否认,这一点绝不容易,因为作为营运企业的我们,或许部分也不清楚有没有真正落实 ESG,还是停留在了意识形态上,企业在建立正面的品牌形象时,很容易忽略掉关联性的行为,但是透过包装,以为完成了。
香港曾经被西方管治过,跨越两种文化下长大的人,不难想像有部分人惯于过往自由资本追逐经济的文化,但是或许是时候我们看到眼下的情况,在香港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层面上,今日的港企究竟是单一继续发展企业盈利明哲保身,再到环境和社会去取平衡,还是说目前盈利稳定的公司,在百年一遇的大时代变迁下,又会否愿意更主动参与推动社会发展和社会公益的活动,在当下政府财政压力巨大的情况下为社会发展提供帮助发挥跨界的协同效应呢 ?
第一种情况更像是观众,或者是一个精神的支持者,但要真正变成香港的建设者及成为参与发展的一方,是任重道远的,笔者认为要ESG与社会发展更紧密融合,依然需要在不同层面对企业及公益机构传播更多的ESG可行性方案及应用领域,比如实践ESG为企业带来哪些有利的方面,从内到外有员工及消费者,从小我到大我有生产优化发展至成本变化,演变成物价掌控融入百姓生活降低生活压力开销,在经济不景的情况下起对抗通胀之效。
(本文作者谢宛达为香港观塘民联会社区事务发展委员会委员)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