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5月12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黎金良)经过双方会谈后,中国与美国5月12日在瑞士日内瓦发布联合声明,标志著中美贸易争端得以暂时缓和,但外界更为关注的是这份声明背后的妥协与退让,究竟哪一方的退让更多?
新华社图片
联合声明显示,中美双方在关税调整上呈现高度对称的姿态。美国承诺修改4月2日行政令,将对中国商品(包括香港、澳门)加征的24%关税暂停90天,保留10%关税,并取消4月8日与9日两项行政令的关税措施。中国则相应修改税委会公告,将对美国商品的24%关税暂停90天,同样保留10%关税,并取消公告第5号与第6号的关税措施。
表面上看,双方在关税减让幅度与结构上几乎一致,但细究之下,中方一直要求与美方谈判的前提是撤销关税,现在虽然未完全撤销“对等关税”,但10%关税跟其他国家最低的基本关税一致,显示出美方作出了较大的让步,也是回应中方诉求的一种反映,所以才促进了这次会谈“超预期”的成果。
声明中最引人注目的差异在于非关税措施的处理。中国承诺“暂停或取消”自4月2日起针对美国的非关税反制措施,这些措施是中国在贸易战中的重要筹码,灵活性和主动权较高。声明中“暂停或取消”的措辞,给予中国在执行层面更大的操作空间,意味著中方可根据后续谈判进展灵活调整政策,甚至在必要时恢复部分措施。相比之下,美国直接取消了两项行政令的关税措施。
中国在非关税措施上的灵活承诺,显示其在谈判中更倾向于以退为进,换取美国在关税与市场准入上的实质让步。因此,在非关税领域,中国的退让更具策略性,但也保留了更多后手。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因所谓芬太尼问题对中国加征的20%关税,并未在此次会谈处理,连同“对等关税”余下的24%,预示著这些后手在将来的谈判中可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令关税有进一步下调的可能。
此次会谈由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贸易代表格里尔领衔,双方同意建立常设协商机制,显示出对持续对话的共识。然而,谈判的背景揭示了双方的不同动机。美国总统特朗普上台后,重启高关税政策,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但高关税也导致美国国内通胀加剧与供应链成本上升,迫使美方寻求谈判缓解压力。中国虽然同样面临经济压力,但选择以务实姿态应对,通过谈判争取时间与空间。
何立峰在会后记者会上强调谈判“坦诚、深入、具有建设性”,并主动宣布建立磋商机制,展现了中国在谈判中的主动姿态。相比之下,美国代表团的公开表态较为低调,显示其内部对谈判成果的评估可能更为谨慎。从这一角度看,中国在谈判主动权与话语权上略占上风,成功将谈判引向长期协商而非单次博弈。(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