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5月12日电 有台湾网友近日发现,台当局行政管理机构官网的台湾介绍改成了“台湾目前已设户籍人口2.6%为原住民族群,另外来人口占1.2%,其余人口占96.2%”,此举引发岛内舆论持续发酵,不过台当局最新的回应却表示,这是配合监委“促进族群平权”而进行的调整,还要求“外界勿做不必要的解读”。
香港中通社图片
台行政机构官网在2023年曾写明,“台湾地区目前设户籍人口组成以汉人为最大族群,占台湾地区总人口96.4%”,但最新版本却将文字更改为“台湾地区目前已设户籍人口2.6%为少数民族,另外来人口占1.2%,其余人口占96.2%”。台行政机构官网资料显示,上述栏目所注明的日期为今年3月24日。
岛内网民对此纷纷表示:“这两个字是禁语吗”“赖政府的公务员上班都在搞这些”“你我都是身份不明的其余人口”“赖政府‘去中国化’到走火入魔的地步”“汉人变成不能讲的名词了吗?”
国民党前“立委”蔡正元11日发文嘲讽道,“台湾”这个中国人取的名字,应该改为“其余”,如果不喜欢“其余”也可以改为“扶余”,甚至改称“厨余”可能更适合。
国民党民代陈菁徽批评说,赖清德当局搞“认知作战”第一名,这种做法,从统计介绍的观点来看也很奇葩。一般都是先介绍大部分,其余细项归类成“其他”,这是第一次看到介绍完3.8%的组成之后,其他的通通是“其余”。
陈菁徽批评,面对国际局势动荡,赖当局现在却是“大罢免、大造谣、大出征”,如今还有“大改名”。不敢法理“台独”,只敢网页“台独”,搞小动作,“去中”去到走火入魔,现在甚至要“去汉化”。
国民党“立委”翁晓玲说,如此介绍台湾看起来是以原住民的角度出发,但这样诠释台湾非常狭隘也不完整。整个台湾包含不同族群,台湾本就涵盖不同族群,但还是以汉人为最多人口。如此呈现民情基本上是想把台湾这边的族群再做类似“去中化”、“去汉族化”的小动作。
国民党民代林沛祥表示,把汉人改为“其余人口”,却忽略了其实台湾的人口组成里面,本来96%就是“汉人”,这样否定历史,甚至否定当前的存在,干脆改成说是从火星来的。他还呼吁,不要嘴巴讲著爱台湾,实际上在“卖台湾”,“拜托民进党放过台湾吧”。
国民党“立委”赖士葆则说,96.2%的汉人口改成其他人口,这是“赖政府”进一步“去中化”、去祖先化的一个做法,这样的做法,人民其实是不认同的,因为“我们的祖先就是来自于中国大陆,我们就是汉民族”,这有什么不对呢?为什么要成其他人口?这个也是道地的要“仇中、恨中、反中”的具体表现。
不过,台湾“行政院”发言人李慧芝的最新回应却表示,外界关注有关族群统计相关说明,是配合监委鸿义章为促进族群平权所为提议而进行的调整,外界勿做不必要的解读。
环球时报报道,根据台“内政部”的统计,岛内总人口于2025年4月的统计数字为2336.5万人,目前主要分为四大族群,包括原住民、台湾人、客家人和外省人,其中原住民约占总人口的2%,其余绝大多数为汉族,其中又分为“本省人”(占86%)以及“外省人”(占12%)。台湾外省人又称战后移民,是指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至1991年冷战结束期间,因战争与政治因素从大陆迁徙至台湾及澎湖群岛的移民及其后裔。“外省人”的对应词为“本省人”,是指二战结束以前就已定居台湾的民众。
“四大族群”这一概念是1993年由民进党人林浊水与叶菊兰正式提出的,但存在争议。1994年,时任台湾“文建会主委”申学庸向“立法院”提出施政报告时提到“社区总体营造”的名词,以“建立社区文化、凝聚社区共识、建构社区生命共同体”的概念,试图模糊“本省人”和“外省人”。不过,多年来台湾内部关于“本省人”和“外省人”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即使现在已经到了外省第四代、第五代,争论仍然持续。
岛内有学者分析称,民进党当政后变本加厉,不断通过“去中国化”和“去汉化”历史教育的操作,企图以“文化台独”将台湾塑造为“新兴民族”。民进党除了将台湾人血液中的汉族成分逐步稀释外,同时更将台湾同胞在历史与血缘中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逐步淡化、转向,蔡英文时期推动的“新南向政策”更与此遥相呼应,而这样的做法将使得两岸和平发展由政治上的“统独认同”问题进而转为更复杂的多元文化与民族认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