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4月10日电 (记者 陈卓仪 徐嘉仪)香港特区政府民政及青年事务局局长麦美娟10日接受香港中通社专访,谈政府对青年人的支援、区议会重塑后的变化,以及自己从区议员、立法会议员到如今政府服务市民,一如既往的初心。
政府和年轻人沟通越来越紧密
“我有个很坚定的信念,香港青年人很优秀,只要提供足够资讯和支援,有足够的平台和机会,香港优秀青年一定可以找到出路、达成目标。”麦美娟谈及政府对青年人的支援时如是说。
2019年香港发生的黑暴事件,上街的大多数是年轻人,被捕的逾万人近四成是学生。如何正向引导青年、给予上流机会,成为特区政府的重点工作。2022年底政府公布《青年发展蓝图》提供支援措施,希望创造充满机会、成就梦想的社会环境。
麦美娟对中通社记者表示,政府从学业、就业、创业及置业四方面发力,提供青年宿舍、资助计划、创业联盟等,短时间内用新思维回应年轻人的期望和诉求。她回想一开始办《青年发展蓝图》咨询会与年轻人沟通,大家还有些局促,很多并非自己想来交流的。
“现在和年轻人沟通接触,发觉气氛很不同。我们和青年人的沟通越来越紧密,青年人越来越愿意参加由政府举办或者资助的项目,一些内地交流或实习项目,申请人数一路倍增。”
提到内地交流项目,麦美娟也坚信,年轻人亲眼看到国家高速发展,必定会以身为中国人而感到骄傲,自然知道国家光明前景,香港背靠祖国优势让他们有更多发展机会。“多去不同城市走走看看、亲身体验,自然就会找到适当方法达成人生目标,有足够资讯就不会再像以前被人误导,被人带著走。”
政府除了协助青年向上,也希望建立长期沟通渠道。麦美娟介绍,2023年9月民青局成立了“连青人网络”,让年轻人参与政府资助或举办的项目后,别断了联系,现在已经有超过18000人参与这个网络。
“希望通过我们的工作,让年轻人看到政府对他们的重视,看到政府为他们提供不同的机会,也呼吁社会多些不同界别的朋友,提供多些宝贵机会给香港优秀青年一起发展。”麦美娟说。
香港区议会变化:已回归咨询服务功能
完善地区治理后的香港区议会上任逾一年,麦美娟以亲身经历讲述区议会变化,赞本届区议员履职尽责、工作高效、高透明度。
曾任区议员达26年,麦美娟见证区议会的变化:“最初大家都很理性讨论地区问题,到后来出现很多政治议题,甚至有议员为了争取选票变得很‘民粹化’。”
她举例,两个区议员将一条巴士线拆为两条不同时段的路线,美其名曰照顾小区利益,却令居民无所适从,又例如同一条街出现多部无人搭乘的无障碍电梯,导致社会资源浪费。
2023年7月,香港立法会完成完善地区治理的立法工作;同年12月,重塑区议会制度后的首次区议会选举举行;去年1月,全体470位区议员宣誓就任。
“本届区议员都是爱国者、热心地区服务的人,讨论更理性,更聚焦民生,再不会出现一些为了争选票或争小区利益,而忘记整体服务的情况。”麦美娟指出,本届区议会有四个“第一次”:第一次引入履职监察制度;第一次全体区议员会议出席率不低于80%;第一次全体区议员上任3个月内成立办事处;第一次全体区议员每年提交工作报告,开放给公众查阅。
麦美娟注意到,过去几届区议会效率为人诟病:“选举完到正式上任,中间这段时间人可能不见了,上任后开第一次会讨论成立一个委员会,再下一次会决定成立一个工作小组,到真的办成活动,半年是正常,甚至有些要9个月。”相比之下,她说,本届区议会上任一个月后全部开完第一次会议,中西区当月底立刻办了地区市集,各式各样的活动随之在各区密集举办。
“重塑区议会的理念,首先是回归非政权性组织的定位,其次是收集民情民意协助特区政府回应市民诉求。”麦美娟透露,今年会在社区设流动会客室,让市民更直接接触区议员,让特区政府施政更有效回应市民诉求。
无需因夸大的负面资讯放弃内地交流机会
近期香港中学内地交流团出现感染病毒等情况在网上引起讨论,麦美娟接受香港中通社专访时回应,政府对交流团主办单位有规定确保团员安全,市民无需因夸大的负面资讯放弃宝贵的学习机会。
麦美娟说,政府对每个交流项目以及主办单位都有规定要求,包括交流团的主题、行程,以及如何确保团员安全。除了内地,去其他不同地方的规定也是一样的,例如国际交流团,需要添加紧急联络人、为团员购买保险等。
对于近期的事故在网上引发讨论;麦美娟认为,大家首先要认清交流团对青年的益处,不要被某些人发放的夸大的负面信息影响,“无论去什么地方,都有流行病毒,港人外出旅行也要注意个人卫生,所以不必特别担心这些情况,交流团对学生而言是宝贵的学习机会,不要轻易放弃。”
麦美娟说,民青局资助了很多内地实习和交流计划,很受年轻人欢迎,每年申请数字都在增加,有一些王牌项目申请人数比往年增加了一倍;年轻人很想去看看国家高速发展情况,想亲身去体验,因此政府也鼓励年轻人多去参与这些交流项目。
香港市民信任始终是动力
“区议会得到市民的信任,甚至有一些街坊长者,贴在门口的紧急联络人电话不是子女的,而是区议员的。”麦美娟接受中通社专访,谈及从区议员、立法会,到如今在政府服务的初心不变,市民信任始终是其工作动力。
打开民政及青年事务局的网页,政策范围十分广泛:公民教育、青年发展、妇女及家庭、社区建设、地区及公众关系。在一般人看来,这些是非常繁琐的事务,千头万绪,还要高效统筹。但对于麦美娟来说,“其实都是面对人,面对市民”。从香港中文大学毕业后,麦美娟担任区议员服务地区逾20载,在立法会工作长达10年,深耕本地工会,职业生涯几乎都与社区打交道。
青年工作是近年来特区政府较为重视的领域之一,2022年民政事务局改为民政及青年事务局,麦美娟当年上任后接受中通社访问时曾说“希望增强新一代与政府的互信关系”。
时隔两年多,特区政府在多个领域出台逾百项措施支援青年发展,麦美娟谈及自己感受到的变化:以前要年轻人畅所欲言,是有些困难的,几年过去,通过政府很多工作,青年人看到特区政府的重视,气氛不同了,沟通越来越紧密。
而在麦美娟任上,民政事务中的地区治理也发生变化。重塑后的区议会,回归咨询服务的职能,不再出现2019年议员在会议室喝酒、谩骂的乱象。曾担任26年区议员的麦美娟感慨,最初区议会还能理性讨论,但是后来地区问题政治化。区议会更多的职能应该是凝聚社区力量。
厘清关爱队政府资源并非“出粮”
香港十八个区,地区治理事务繁复。特区政府强化地区治理架构后,关爱队的服务也备受关注,有人关注叠床架屋也有人担心财政压力。麦美娟向记者阐述,5000多个队员组成了452个关爱队,全部都是义工,政府给的资源用在服务上,并非“出粮”。
“关爱队已经探访了39万个长者户或者有需要住户,提供了43000多次服务包括家居维修等。如果这些服务数量由公务员做,或者非政府组织来做,成本是现在的三倍。”麦美娟给出一组数据,希望大家能清楚区议会、关爱队和其他地区会,目的都是更高效便利全面服务市民。
专访前,麦局长手拿一份几页纸的文件,密密麻麻都是数据。专访期间,她几乎没怎么看过这份文件,所需资料随口而出,似乎都刻在脑子里了。
“我可以讲一点联厦联管的问题吗?因为我很想讲。”麦局长虽然根据规划的行程著急出席下一场公务,但仍主动“延误”,只因她希望让传媒带给公众更多信息,那就是推出联厦联管,是希望找到负责任企业以合理价钱管理楼宇,帮助业主保护私人物业,“希望业主有这个共识”。
结束专访,麦美娟笑说自己要跑步去下一个活动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