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4月6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张明臻)在香港一些街道上,可以看到五颜六色的模块化迷你小店铺。在这些小盒子里,有清晨就出摊卖水果的六七十岁老夫妻、有中午才开门卖衣服的中年阿姨、也有下午才来开铺修电器的爷爷、还有临近夜晚放著老CD音乐慢慢收摊的大哥。
香港中通社图片
香港疫情后加大力度发展旅游经济,当中小摊经济再被提出;所涉及问题除了经济外,也关乎城市文化。
不少人认为,香港城市规划的独特之处恰恰在于城市化和烟火气的结合。当你走在高楼林立的街道上,可能再多走一个路口,就是规划有序的小摊街市。
湾仔的机利臣街,卖花、卖衣服、卖水果的小摊种类齐全。当中,永诚水电凌师傅1975年就开始摆摊,他对记者介绍,租下这个摊位每月2000港元,对他来说比较容易接受,很多门店铺疫后都因租金太贵关门了。自己生意虽能负担得起,但也没之前那么好。政府每天早上10点会来查牌,这个固定摊档牌照是政府的,现在没的买,牌也越来越少。
之所以说“限量版小摊经济”,是因为真的限制数量。
社会对小贩摆卖活动意见不一,部分认为可为市民带来便利,并具本土特色;但有不少指易造成阻塞、环境滋扰、或卫生风险。
前巿政局自1970年代初起,在一般情况下已不再签发新的小贩牌照。2009年初落实小贩发牌政策检讨后,至2012年完成签发61个新的流动和218个新的固定摊位小贩牌照。
翻查2010年文件,固定摊位小贩牌照每年1980港元;流动小贩牌照方面,流动车每年收18480港元、冰冻甜点每年2100港元、其他类别为980港元等。
随后,政府在2019年及2022年,合共推出540个空置固定小贩摊位以供申请。目前,香港共有4885个持牌固定小贩,244个流动小贩;当中逾七成固定小贩年过60岁,达3565人;流动小贩近九成都是60岁以上。
固定牌照可以继承或转让,流动牌照则不可以。相对于固定摊位,可以见到流动摊位是少之又少。
大家最常见的是卖红薯、板栗、鹌鹑蛋的一对老夫妻在铜锣湾一带游走,一个红薯要50港元左右,不少人推测他们年收入要过百万;东涌也有一个大爷,请了两名员工,一人负责烤红薯,一人负责炒栗子,自己则坐在后面抖脚看报纸。
但也有打擦边球的情况。在湾仔街市附近街道上,一个75岁的爷爷自己坐在0.5立方米左右修手表的工具箱旁。他对记者说,自己没有牌照,但也没有警员来驱赶他,猜测是他不售卖食品,如果是食品可能就会更严格。
随著要发展旅游业,政府也重视起“小摊经济”能起到的作用;包括庙街的翻新、偶尔在维港边开展限时小摊活动等。
但政府去年底最新风向仍看似无意调整小贩发牌制度,认为现时已有既定机制,在平衡各方需要及符合政策目标下,足够吸引旅客。(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