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0月30日电 为缓解市民的住屋问题,香港特区政府不懈努力拓地建屋,但坊间有声音担心土地供过於求压抑楼价,或会衍生负资产问题,加重特区政府财政负担。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29日出席行政会议前见媒体时回应指,造地不足会导致供应不足,以及楼价失控和市民上楼困难等问题,强调政府要牢牢掌控土地主导权,“造地动辄需要好几年,房屋市场要健康发展,主导权一定要在政府手上,因为如果不是这样做,土地的主导权就变成在利益藩篱的控制之中,这不符合市民利益、不符合香港利益。”
资料图片
李家超提到,2000年代初政府拓地建屋的步伐放缓一段时间,衍生一些不理想的状况,“所以政府必须有土地主导权,我们必须顾及香港整体利益,特别是市民在土地房屋方面必须被照顾的利益。”
他指出,造地与供应是两回事,“等於政府尽量发掘财政来源,政府有钱可以运用,亦可以将多余的钱放在银行,不一定要花光。造地是同样道理,因为造地需要一段长时间,所以要不断造地,让我们在需要时可以推出土地,供应给市场建屋,让市民置业安居,亦可以将我们认为当时不需要推出的土地,放进土地储备。”
今年施政报告还预测,未来十年由政府主导的项目中,可提供作发展的土地(即“熟地”)达约3,000公顷。政府大力精简土地发展程序,并已发内部通告,明文要求所有审批部门处理申请时,担当促进者角色并致力精简流程,受到业界欢迎。
港府曾失去土地主导权 受制於地产商
香港《文汇报》对此发表评论指,事实上香港社会目前仍在为当年政府一度失去土地主导权买单。1999年政府宣布成立“勾地表”新制度,列出政府可供出售土地的清单,但要等地产商申请和保证一定价钱、政府才进行公开拍卖,此後更於2002年宣布取消政府主动拍卖出售土地,土地供应权改为由地产商透过勾地表控制,令政府10多年间有地不能卖,导致香港楼价持续飙升,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皆被高楼价所拖累,青年发展受阻,创新科技发展动力不足,经济结构转型步伐亦被拖慢。
有学者亦认为,土地长远供应目标不应受短期经济波动影响。团结香港基金研究员区浩驰表示,“这个长远供应目标,真是不应该受到一些短期的经济波动及市场变化而影响,令到摇摆不定。我们要维持有一定的土地储备,而根据市况适当调整,取回哪些个别土地供应。这个原则不应该受短期变化而影响,如果不是,就会好像之前90年代东涌新市镇落成後,没有土地供应,有真空期情况出现,不利於长远整个社会发展。”
香港测量师学会会长林家辉表示,造地计划需要时间,非一朝一夕可成,土地储备对香港发展重要;但他亦认同政府在土地及房屋供应需审时度势,按物业市场最新变化适时调整。立法会房屋事务委员会委员梁文广亦认同造地和供应需有不同考虑,惟他相信有关意见是善意提醒政府,外界毋须太多联想。(据香港文汇报、明报等)(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