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3月4日电(编辑 丘志彬)上周四(2月27日)晚,中国小米公司发布了新款电动汽车高端版SU7 Ultra,创造了“最速四门车”的纪录。这引起美国《纽约时报》的注意,近日发表文章:苹果花了近十年没做到的,为何小米三年就做到了。
3月3日,2025年世界移动通信大会(MWC 2025)正在西班牙巴塞罗那举办,小米SU7 Ultra吸引了众多参观者驻足观看和拍照。(图源:小米汽车官微)
小米长期以来一直被拿来与苹果公司相比较。2011年,小米首席执行官雷军在推出首款手机时,跟美国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一样身著牛仔裤和黑色套头衫。之后两家公司先后尝试拓展电动汽车领域,不过在2024年却面临不一样的命运。
2024年2月,苹果公司在经过十年的努力之后,宣布放弃了生产电动汽车的计划。据彭博社此前报道,苹果每年会在汽车研发上投入10亿美元以上,综合来看,苹果的造车计划是一项耗费百亿美元的项目。
而同年3月,小米经过仅三年的开发,就推出了第一款电动车SU7,并于当年交付了13.5万辆,超额完成了目标。
这让《纽约时报》不禁有些眼热,认为苹果造车梦“流产”而小米造车成功,是因为中国在电动汽车供应链方面已经占据很大的主导地位。“中国企业已经掌握了电动汽车制造技术。通过利用这个基础架构,小米能够以低价迅速获取零部件。”
《纽约时报》报道截图
除了小米,《纽约时报》还注意到其他几家中国电动汽车公司,例如零跑汽车、理想汽车和赛力斯集团也在这个行业取得成功。
《纽约时报》认为,中国电动汽车企业得益于中国政府大量的政策支持,从而实现了对供应链细到电池矿物资源的全面掌控。这种先发优势使得两家中国企业比亚迪和宁德时代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电池制造商。
小米也正是充分利用了这条供应链,其车型搭载了来自比亚迪和宁德时代的电池,通过接手北汽集团旗下一家工厂,该公司得以快速启动生产。目前,北京的建筑工人正夜以继日地建设第二家小米工厂。
咨询公司艾睿铂的亚洲汽车业务主管戴加辉(Stephen W. Dyer)说,所有这些制造能力令中国电动汽车公司可以用远少于中国传统汽车制造商的时间,完成从开发到生产的工作,使它们能够迅速将新车型推向市场,并专注于开发可以不断更新的软件。
中国电动汽车产业的全球影响力在不断提升。根据国际能源署(IEA)数据,2023年中国电动汽车出口量已占全球的30%以上,显示出其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力和影响力。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128.4万辆,较上年增长6.7%,继续领跑全球。
《纽约时报》称,激烈的竞争促使许多中国汽车制造商向全球汽车市场投放价格低廉的电动汽车。去年,比亚迪在全球销售了400多万辆新车。
难怪中国乘用车协会秘书长崔东树说,小米汽车在中国以外的道路上行驶只是时间问题。(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