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意外,特朗普政府与当地时间昨(13日)发布了对等关税政策。这一全面程序可能最早于4月开始。
特朗普重返白宫后,带领美国走上了二战以来最为强硬的保护主义路线。早前(10日)特朗普就签署行政命令,宣布对所有进口至美国的钢铁和铝征收25%关税。此外,最新措施还取消对部分贸易伙伴的钢铝免税配额和豁免政策。
特朗普政府如果兑现承诺,宣布对欧盟加征关税,必定会在国际社会引发震荡。这场争端发生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特殊时期,其影响将超越贸易领域本身,对国际秩序、地缘政治、全球产业链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美欧贸易争端或将重塑世界政治经济格局
特朗普加征关税的底层逻辑是“美国优先”——即推动贸易平衡/制造业回流和平衡财政,然而欧盟也激烈地表示要“反制”。当地时间11日,欧洲议会举行全体会议,讨论美国方面宣布的加征关税等问题。欧盟委员会执行副主席谢夫乔维奇当天表示,欧盟将采取坚决和适当的应对措施,采取行动维护自身经济利益。
而此次特朗普即将发起的“对等关税”对欧盟甚至是全球贸易来说,都是对世界格局巨大的震荡,主要有三个方面的影响:
首先,特朗普所谓对等关税将进一步加剧全球贸易保护主义趋势。欧盟将会迅速采取报复性措施,不排除形成恶性循环,会对全球贸易体系造成严重破坏,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甚至引发经济衰退。关税战也将促使欧洲企业重新评估其全球价值链布局,会导致部分产业链在全球范围内重新部署。
其次,将削弱跨大西洋联盟。美欧之间是最重要的盟友关系,特朗普的贸易保护主义政策将加剧跨大西洋联盟内部的裂痕。特朗普上台后在气候中东等许多国际事务上与欧盟并不一致,美欧之间的政治军事等各方面的互信合作已经受到严重削弱,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协调会进一步削弱。
第三,将影响全球治理体系。特朗普的单边主义行为将进一步削弱以国际组织的全球治理体系的有效性。主要大国之间的不合作将从经济领域向其他领域蔓延,联盟的分裂将严重冲击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形成的国际格局,导致全球治理体系更加碎片化并可能转向以丛林法则为基础的秩序。
中美关系进入“竞争为主”的新阶段
特朗普的这一最新贸易保护措施迅速在其国内引发担忧和反对。美国有线新闻网(CNN)发表文章指出,这比他在第一任期内实施的任何政策都要激进得多。特朗普此举很可能产生适得其反的效果,如进一步拉高美国国内本已高昂的消费价格,动摇美国股市,导致人员失业等。《华尔街日报》于上周六发表了一篇措辞尖锐的社论文章,抨击特朗普的关税政策是“历史上最愚蠢的贸易战”。
自上任以来,特朗普已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间里密集推出一系列关税政策,使美国经济走上了一条全新的轨道。对中国而言,这场争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需要冷静审慎应对。
特朗普对所有中国产品征收10%的关税的决定已于上周二(5日)生效,此举对中美贸易关系产生冲击,导致双边贸易下降,美国加征关税后,中美贸易总额有所下滑。关税政策不仅是经济问题,更反映了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关系。特朗普政府将关税当作对华遏制的重要工具,导致两国关系进入“竞争为主”的新阶段。然而,对发展中的中国来说,“危”中有“机”。
中国应对关税贸易战中的机遇与挑战
在特朗普“对等关税”的大棒下,欧盟会积极寻求多元化贸易伙伴,加强与亚洲国家的经贸合作。欧盟企业面临更高的关税壁垒,也可能会考虑将部分生产转移到中国,以降低成本。这将为中国吸引外资和产业转移提供机会。 在某些领域,中国产品可能会取代部分受关税影响的欧盟产品,从而扩大在全球市场的份额。
同时,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话语权增强。美国奉行单边主义可能会促使欧洲国家在选择政治与经济合作伙伴时更加谨慎和平衡,减少对单一国家或市场的依赖,中国作为拥有完整产业链和巨大市场的经济体,无疑是良好的合作伙伴,中国或可以借此加强与其他国家的多边合作,体现出负责任和合作的态度,提升自身在全球治理体系中的影响力。
特朗普的单边行为长期也会损害美元的国际地位,人民币作为一种第二大经济体的货币,其国际化进程可能会得到推动。中国作为全球化的受益者,全球合作仍然符合本身的长期利益。
然而,特朗普政府对等关税,也可能预示著美国对于贸易保护主义的坚定立场。鉴于中国的对外贸易顺差,特朗普也许会进一步加大对中国的贸易施压力度。中国需要做好应对更严峻贸易摩擦的准备以及全球经济下行带来的风险。
当全球贸易战爆发将导致全球经济增长放缓,这将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带来负面影响。同时,贸易摩擦可能会加剧全球技术脱钩的趋势,中国应加大研发投入,加强自主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
总之,美欧关系的变化为中国提出了如何实现协同发展新课题。西方各国与中国在许多领域有较强的互补和合作空间,中方需要谨慎应对,避免卷入正面冲突,以维护自身利益为立足点。在乱局中寻找稳定且长远的发展路径,将考验中国政策制定者在外交、经济与科技等多领域的综合智慧和战略眼光。
(作者刘易,旅美学者、教授,现代制度经济学专家,本网获独家授权刊发,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