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月10日电 (记者 吴一帆)2024年9月以来,53岁的中国音乐人刀郎时隔十年重新回归线下演唱会,一跃成为“顶流”。近日,中国各大社交平台上,“刀郎演唱会门票已成尽孝硬通货”一度成为热门话题,原因是许多年轻人都在帮父母抢购刀郎演唱会门票。有网友对此表示:“刀郎的演唱会门票一票难求,抢到了就算尽孝成功。”
图片来源:刀郎微博账号“南顺城街22号”
票务平台的观众画像显示,刀郎演唱会半数观众为“60后”“70后”,即45岁到60多岁的人。
刀郎的音乐之路可谓坎坷而励志。本世纪初,他以一首《2002年的第一场雪》火遍大江南北。他的音乐作品往往取材民间故事和现实生活,以其独特的民族风情著称,旋律及歌唱沧桑而深情,颇具传唱度和感染力。刀郎没有俊朗的外形,性格又内向不善言辞。近十年来,他在乐坛近乎销声匿迹。
直到2023年,刀郎带著新专辑《山歌寥哉》回归,凭借其中一首词曲唱全由自己包办的歌曲《罗刹海市》再度翻红。《罗刹海市》歌词原型来自中国古典名著《聊斋志异》的讽刺名篇《罗刹海市》,曲调取材中国民间传统音乐“靠山调”。刀郎通过这首歌传达给听众他对于社会现实的思考,与蒲松龄《罗刹海市》原篇遥相呼应。
2024年至今的演唱会上,刀郎除了演绎最新专辑《山歌寥哉》中一些歌曲,也唱了不少自己的经典老歌。当《冲动的惩罚》《情人》等耳熟能详的旋律响起,现场听众也深情合唱。
文化评论人李言接受中通社采访时表示,大约20年前,中国城市至乡镇的大街小巷,许多商场、发廊、网吧都播放著刀郎的音乐。作为一名草根出身而怀抱理想的音乐人,刀郎的音乐可谓有著“野蛮生长”的魅力。
李言指出,多年来,刀郎始终未放弃音乐梦想。当他携《罗刹海市》回归,加上现今互联网效应叠加,为刀郎狠狠上了一把“情怀分”。许多人去听刀郎演唱会,都是源于二十年前情怀的苏醒和延续。
就刀郎演唱会听众以“60后”“70后”为主,李言表示,音乐入耳入心,形成一代人共同的情感追求与表达。刀郎的音乐达成商业化的连锁反应,也具有激活文化消费市场的意义。
2024年12月6日,中国社会福利与养老服务协会、当代社会服务研究院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共同发布了《银发经济蓝皮书:中国银发经济发展报告(2024)》。据其测算,目前中国银发经济规模在7万亿元人民币左右,预计到2035年有望达到30万亿元人民币,占GDP的10%。养老服务业、老年用品消费、老年金融、健康、文旅等银发相关产业,将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