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月3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劳工处2日宣布,资助雇主聘用香港青年到内地工作的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即日起优化,放宽至29岁或以下及持副学位或以上学历的港青都合资格;同时,首次在计划下推出内地青年来港就业安排,让参与计划并聘请香港青年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工作的企业,可按相关规定,申请相同数目的内地青年来港工作,令两地人才双向就业。
北上港青:湾区市场广 择业遇机多
2021年首批参加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的香港青年周盼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欢迎政府优化该计划,令更多港青有机会北上发展。他指该计划是其职业生涯的转捩点,藉参加该计划已在内地成功开展自己的事业,目前已在前海一间最大人才孵化器公司任职总裁助理。在他影响下,其女朋友也参加计划,目前一同在深圳发展。他说:“始终大湾区内地城市市场广阔得多,选择和前景更加多元化,发展也比香港快速得多。”
在港修读工商管理的周盼,大学毕业后曾一度在香港一间跨境电商公司工作逾一年。该公司仅5名雇员,每天工时相当长,当时月薪约1.5万港元,与父母同住。由于香港物价高,令他每月仅能存下两三千元积蓄:“香港的消费比较贵,比如食一餐韩式烧烤,两个人至少要250元至300元,在深圳可能已是4人消费总额。”
2021年,劳工处首次推出“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提供月薪不少于1.8万港元的内地笋工,经常返内地游玩的周盼怦然心动,“赚香港人工(1.8万元)、内地生活,值得博一博。”在过五关斩六将的甄选过程中,他展示个人的长远规划和实践决心,让雇主感受到他北上长远发展的决心,终于成功获聘为该集团深圳分公司市场部的一员。
入职后,周盼需要时常到内地各大分公司出差,令他感觉兴奋又富有挑战。由于表现出色,培训期结束后获公司加薪继续聘用,收入增加至1.9万元人民币:“和香港比似乎不高,但内地生活成本便宜得多。这收入在香港几乎存不到什么钱,但在内地可以月存逾万元。”
周盼工作之余热心公益,在内地参与不少帮助港青北上创业的义务工作,被前海梦工厂人才孵化器公司相中,邀请跳槽加盟。周盼也发现自己更喜欢培养人才、服务青年的工作,于是应聘到该公司工作,目前已是该公司的总裁助理。
不过,他也提醒有意北上就业的香港青年,要成功应聘并不容易。他教路:“要多做尝试,很多大公司更乐意聘请新人,不要因为是大公司而不敢尝试;简历和面试要表现出自己擅长做什么,而不是你的经历或者想要什么待遇;要展示充分诚意,亲自递简历永远比邮寄简历成功率高得多。”
内地青年:向往港职场机会多
为了解内地青年来港工作意愿,香港文汇报昨日访问两位合资格内地青年。其中现居于北京的王小姐拥有传播学方面硕士学历。她向香港文汇报表示,香港就业市场“内卷”情况较内地轻微,青年竞争机会多,而且在年龄、性别及学历方面并无过多限制,对该计划甚有兴趣,“内地大把工作职位要求研究生以上学历,拿传媒来说,几乎所有的记者岗位,都要求研究生学历。相比之下,香港的大环境更为健康。”
她说,收入水平并非选择工作地点的唯一标准,香港的国际化优势令她跃跃欲试,“如果不是金融这种赚很多钱的行业,大部分行业都是赚多少花多少,因此收入并非唯一的标准。也不是赚钱不重要,去一个让自己觉得心理上再进步的地方,比如国际化的工作环境,能增长见识。”
至于居于深圳的沈小姐拥有国际事务方面硕士学历,她向香港文汇报表示,香港虽然具有国际化优势,但深圳生活较香港便利且有较强创新能力,若深港工资相若,“我会优先选择深圳而不是香港。”她又认为,该计划要求雇主以月薪1.8万港元聘请内地青年,有关限制对不少文科专业青年是一种挑战,担心未必找到薪酬达标的香港职位,“不少文科专业人士难以符合要求,将月薪限制改为1.5万港元左右或许更为合适。”
专家:湾区人才流动互利互补
对于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优化后准许雇主申请内地青年来港工作,资深人力资源顾问周绮萍昨日接受香港文汇报访问时表示,聘用内地青年来港不单不会与香港青年“抢饭碗”,而且有一举三得之效,既平衡港青赴内地发展对香港造成的人力空缺,亦有助企业来港发展,促进香港经济,也能促进两地青年交流。
周绮萍说,香港就业市场长期人手短缺,该计划容许雇主聘用相等数量的内地青年来港工作,能增加香港输入人才的渠道。“这千名内地青年是相关企业派驻香港工作,一来能促进香港经济。其他的人才输入计划参加者,来港后未必能找到合适工作,但大湾区青年就业计划的参加者已有职位等着,显然更具效益。”
她认为香港经济发展取决于与大湾区融合,互利互补,而人才流动是其中重点。这个计划正反映了这方面的需要。一方面港青可以藉计划到大湾区内地城市发展的机会,有更广的人生选择和规划,另一方面企业可以藉这个计划安排内地员工来港体验,他们回内地后更有国际视野。同时,新措施鼓励大湾区企业聘请更多港青,以及便利他们派遣员工往来两地,积极扩充两地业务。(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