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2月26日电 题:中国航天关键之年:“神舟”多首创“嫦娥”欲揽月
香港中通社记者 吴一帆
随著中国载人航天“神舟”系列飞船每年的发射步入常态化,世界似已渐渐习惯中国航天科技屹立全球之林的实力。
不过,从2024年4月返回地球的神舟十七号,到年内成功发射的神舟十八号和十九号,依然不断带给世人新的惊喜。2024年,“载人登月”成为中国航天提上日程的关键词;“商业航天”新势头冉冉上升。这一年无疑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关键之年。
神舟十七号去年10月发射,分别于去年12月21日、今年3月2日进行了2次出舱活动。第二次出舱中,中国航天员首次完成在轨航天器舱外设施维修任务。神舟十八号今年4月25日升空,11月4日成功返回。乘组在轨飞行总时长达192天,刷新中国航天员乘组在轨飞行时长纪录。神舟十九号今年10月30日发射。12月17日,乘组完成第一次出舱活动,9小时的出舱时间刷新中国航天员单次出舱时长纪录。神舟十九号乘组3名航天员中,宋令东成为中国首名进行出舱活动的“90后”航天员;另一名“90后”王浩泽为中国首位女性飞行工程师。
2024年12月17日在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拍摄的神舟十九号航天员宋令东在空间站组合体舱外工作间隙挥手致意的画面。新华社记者 李杰 摄
宣沅(香港)科技交流中心研究员宋忠平接受中通社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发射飞船,还是人员出舱、太空行走,中国载人航天如今已从过去的试验型,过渡到了应用型,意味著中国空间站更加具备实用价值。
2024年是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发射的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发射成功25周年。中国官方公布的数据显示,25年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圆满完成34次飞行任务,将38人次航天员送入太空。
今年6月,中国探月工程第六个探测器“嫦娥六号”成功著陆在月球背面南极—艾特肯盆地预选著陆区,此后实现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11月15日,中国科学家以嫦娥六号采回的月背样品做出的首批两项独立研究成果,同时刊登在国际学术期刊《自然》《科学》。研究首次揭示月球背面约28亿年前仍存在年轻的岩浆活动,填补了月球玄武岩样品在该时期的记录空白。
中国瞄准2030年前载人登月,突破掌握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关键技术,完成“登、巡、采、研、回”等多重任务。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周建平今年底在深圳透露,中国载人月球探测工程载人登月任务已经完成了前期的关键技术攻关和深化论证,目前全面进入了初样研制阶段。
“目前,长征十号运载火箭、梦舟载人飞船、揽月月面著陆器、载人月球车等初样产品正在紧张研制过程中。不少初样产品已经研制出来,正在进行相关测试。”周建平说。
另外,中国已先后选拔了四批航天员。中国航天员队伍未来不仅要完成空间站任务,还要执行载人登月任务。
宋忠平就此表示,中国载人登月任务的分系统、子系统都在有序严谨研制之中,朝著2030年前实现目标稳步推进。
今年3月,中国政府工作报告首次提及商业航天,并将其定义为“新增长引擎”。近一年来,中国商业航天快速发展。例如,中国第一家商业遥感卫星公司吉林长光卫星技术股份有限公司今年成功研制并发射国际上最轻的超大幅宽亚米级光学遥感卫星(“吉林一号”宽幅02B系列卫星);11月30日晚,中国首个商业航天发射场——海南商业航天发射场首次发射取得成功。
“目前商业航天领域,中国民营企业大有走向‘百花齐放’的势头。”宋忠平说,“同时,我们也看到,世界范围内,如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 Ⅹ)已在商业航天方面做出很多成绩。相信开放心态、学人之长也是中国科技工作者一贯会秉持的态度和策略。”(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