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科已出现甲流危重症
【儿科已出现甲流危重症】近日,一则"儿科已出现甲流危重症"的消息冲上热搜。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PICU)内,13岁男孩高明(化名)的监护仪发出规律声响,这个曾因甲流引发"白肺"的少年,在经历ECMO体外膜肺氧合治疗后,终于在今日成功撤机。这场与死神的博弈,撕开了今冬流感季的残酷真相——当甲流病毒裹挟着新变种K亚分支席卷全国,儿科病房正成为守护生命的最前线。"患儿肺部影像已大面积变白,立即启动ECMO!"11月23日凌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PICU内,副主任医师霍玉峰的指令划破寂静。高明被送来时已出现呼吸衰竭,甲流病毒诱发的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叠加金黄色葡萄球菌与肺炎克雷伯菌的双重感染,让这个本就患有隐性糖尿病的少年命悬一线。这场生死救援并非孤例。就在同日,一名6岁女孩因甲流引发急性坏死性脑病,在发烧仅1天后突发抽搐,脑部CT显示对称性坏死。霍玉峰团队在抢救记录中写道:"患儿从发病到脑损伤仅用36小时,这种进展速度远超普通肺炎。"数据显示,该院PICU近两周收治的甲流危重症患儿中,42%合并基础疾病,23%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中国疾控中心最新监测显示,本轮流感以甲型H3N2病毒为主,其新变种K亚分支的传播速度较往年提升37%。北京儿童医院综合内科主任陈峰透露:"学龄期儿童成为主要感染群体,部分班级出现集体发热现象,有个班级甚至半数学生同时请假。"
"孩子退烧后突然说耳朵疼,我们以为是中耳炎,没想到是脑膜炎!"在西安市儿童医院,家长王女士握着病危通知书泣不成声。她3岁的儿子因甲流引发病毒性脑膜炎,从发热到昏迷仅用18小时。
专家警示,甲流重症的隐蔽性正在增加。北京儿童医院重症医学科副主任高恒妙指出:"今年出现多例'沉默型'危重症,患儿没有明显高热,但血氧饱和度已跌至85%以下。"他列出五大危险信号:持续高热:退烧药无效且体温反复突破39℃;神经异常:嗜睡、抽搐或突然性格改变;呼吸窘迫:鼻翼扇动、三凹征阳性、口唇发紫;循环衰竭:四肢冰凉、尿量骤减、皮肤出现花斑;消化症状:剧烈呕吐伴意识模糊。
在河南郑州,3岁男童从发热到去世不足24小时的悲剧,正是源于家长对"精神萎靡"的忽视。专家强调:"儿童不会准确表达不适,当出现拒食、哭闹异常时,往往已是病情恶化临界点。"
面对来势汹汹的流感,医疗系统正构筑多重防线。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AI辅助诊断系统将甲流确诊时间从4小时压缩至15分钟;北京协和医院研发的"流感风险评估模型",可预测患儿72小时内恶化概率;上海儿童医学中心启用的移动式ECMO车队,将高级生命支持覆盖半径扩展至50公里。
药物研发领域传来利好消息。国产抗流感新药"玛巴洛沙韦"完成儿童临床试验,5岁以上患儿全程只需口服一次;奥司他韦颗粒剂型新增15mg规格,更精准匹配低龄儿童用量。叮当快药数据显示,近7日奥司他韦销量暴涨237%,玛巴洛沙韦增长180%,但多家药店负责人表示:"供应链充足,无需囤药。"
"戴口罩不是形式主义!"在广州某小学,校长亲自示范"七步洗手法",教室配备紫外线消毒灯与空气净化器。中国疾控中心研究员彭质斌呼吁:"流感疫苗仍是最佳防线,现在接种仍来得及。"数据显示,接种疫苗可使儿童重症风险降低74%,但我国5岁以下儿童接种率不足15%。
在这场全民健康保卫战中,科技与人文关怀交织成网。杭州某社区推出"流感防护包",内含抗原检测试剂、退热贴和消毒湿巾;成都三甲医院开通"流感专病门诊",实现挂号、检测、取药一站式服务;北京协和医院互联网门诊夜间增设儿科专家号,让深夜发热的孩子及时获得专业指导。
当高明在PICU苏醒时,他用手比划着要喝水的样子,监护仪上的数字逐渐恢复正常。这个瞬间,让连续奋战72小时的医护团队红了眼眶。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每一份警惕都是对生命的敬畏,每一次科学防护都是对健康的守护。
正如霍玉峰医生在查房时对家长所说:"我们不怕病毒凶猛,怕的是轻视与延误。"当冬日的寒风掠过城市,那些在病房里与死神搏斗的身影,那些在社区中奔走的防疫人员,那些为孩子彻夜难眠的父母,共同编织起一张守护生命的网。这网里有科技的力量,更有人性的温度——它告诉我们,在疾病面前,人类从未孤独,而爱与责任,永远是最强大的免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