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大行均已下架五年期大额存单
【六大行均已下架五年期大额存单】近日,一则"六大行均已下架五年期大额存单"的消息冲上热搜。记者调查发现,不仅国有大行全面退出五年期大额存单市场,部分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甚至将三年期产品也移出销售列表。这场由利率倒挂引发的金融产品大撤退,折射出银行业在低利率环境下的生存焦虑,更预示着中国金融体系正经历结构性变革。
"我们行五年期大额存单已经下架三个月了。"工商银行北京西城区某支行客户经理指着手机屏幕上的产品列表说,"现在最长只有两年期,利率1.4%,和一年期产品持平。"这种利率倒挂现象并非个例:中信银行三年期定存利率1.75%,五年期却降至1.35%;大连旅顺口蒙银村镇银行三年期利率1.8%,五年期仅1.6%。
数据揭示着这场变革的剧烈程度。据统计,2025年10月以来,已有内蒙古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梅州客商银行等7家中小银行取消五年期定存产品。在APP端,网商银行、苏商银行等9家民营银行五年期定存集体消失,中关村银行、亿联银行甚至连三年期产品都已下架。
"这就像银行在玩一场危险的平衡术。"复旦大学证券研究所副所长王卓明教授指出,"当贷款市场报价利率(LPR)持续下调,资产端收益不断压缩时,高息负债就变成了吞噬利润的黑洞。"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商业银行净息差降至1.42%,较年初下降0.21个百分点,创历史新低。
在内蒙古土右旗蒙银村镇银行的公告栏前,储户张女士盯着调整后的利率表陷入困惑:"三年期1.85%,五年期反而只有1.6%,存得越久越吃亏?"这种反常现象背后,是银行对利率下行周期的深度预判。
"银行现在就像在走钢丝。"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研究员刘哲分析,"一方面要响应政策号召降低实体经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要维持自身盈利能力。下架长期限产品,本质是主动缩短负债久期,避免未来利率下行带来的利差损失。"
这种策略调整在数据层面得到印证。建设银行首席财务官生柳荣在三季度业绩会上透露,该行通过优化资产配置,将同业资产占比压降12个百分点,同时提高贷款和金融投资占比,成功将净息差企稳在1.45%。这种"缩久期、降成本"的操作,正在成为行业共识。
当国有大行还能依靠规模效应维持利润时,中小银行正面临生死考验。浙江平阳浦发村镇银行的利率调整公告显示,其五年期定存利率从2.15%直降至1.35%,降幅达80个基点。这种断崖式下调背后,是中小银行在净息差压力下的无奈选择。
"我们就像在夹缝中求生。"某城商行高管坦言,"大行可以靠综合金融服务弥补存款利差,但我们90%的收入来自存贷利差。"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农村商业银行净息差虽与二季度持平,但不良贷款率却攀升至3.2%,资产质量压力显著高于大型银行。
这种压力正在重塑行业格局。上海华瑞银行今年已七次下调存款利率,其三年期定存利率从年初的2.5%降至1.15%;亿联银行甚至将两年期"合亿存"产品标为"售罄",年化收益率2.2%的产品成为绝唱。
面对存款产品的结构性调整,储户的理财观念正在经历剧变。在北京某银行网点,65岁的王先生盯着国债发行公告直摇头:"三年期国债利率1.8%,五年期1.9%,差得不多还难抢到。"这种"资产荒"现象,迫使投资者重新审视自己的理财策略。
"低利率时代需要新的生存法则。"招联金融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建议,"投资者应构建'核心+卫星'的资产配置体系:用国债、大额存单等低风险产品构建安全垫,用指数基金、债券基金等权益类产品增强收益弹性。"
数据显示,2025年三季度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突破32万亿元,同比增长18%,其中净值型产品占比达92%。这种"存款搬家"现象,既是市场选择的必然结果,也是居民财富管理意识觉醒的生动写照。
当五年期大额存单从市场消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款产品的退场,更是一个时代的谢幕。这场由利率市场化引发的变革,正在重塑中国金融体系的DNA。
"银行正在从'规模情结'转向'质量优先'。"北京财富管理行业协会特约研究员杨海平指出,"未来金融机构的竞争力,将取决于资产负债管理的精细化水平,以及服务实体经济的真实能力。"
站在2025年的时点回望,这场变革恰似一场静默的革命。它没有惊天动地的声响,却深刻改变着每个市场参与者的命运轨迹。当银行不再追求"大而全",当储户学会"把鸡蛋放在不同篮子里",当金融资源更精准地流向实体经济,这场变革或许正在孕育着一个更健康、更有韧性的金融生态。
正如央行行长在三季度货币政策例会上所言:"金融改革的核心,是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五年期大额存单的退场,或许正是这个古老金融大国迈向高质量发展的必经之路。在这条路上,每个市场主体都在寻找新的平衡点,而这场寻找本身,就是中国金融体系进化的生动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