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海关在一女子裙内查获229条活鱼
【海关在一女子裙内查获229条活鱼】近日,一则“海关在一女子裙内查获229条活鱼”的新闻冲上热搜。深圳罗湖海关关员在监管过程中,发现一名女性旅客未向海关申报,经进一步检查,竟在其黑色长裙内查获用红、白塑料袋捆扎的229条活体平鳍鳅科鱼。这起看似荒诞的走私事件,实则暴露出外来物种入侵的严峻风险,更敲响了生态安全防线的警钟。11月22日晚,深圳罗湖口岸人流如织。一名身着黑色长裙的女性旅客在通过海关监管区时,因步伐迟缓、神情紧张引发关员注意。经验丰富的关员发现其裙摆异常鼓胀,且行走时双腿分开幅度较大,疑似藏匿物品。经依法挑查,关员在该旅客裙内发现两袋用红色、白色塑料袋捆扎的疑似活体鱼,每袋均用橡皮筋扎紧,袋内充水以维持鱼类生存。经清点,两袋鱼共计229条。被查获的平鳍鳅科鱼是适应急流环境的淡水鱼,腹鳍特化为吸盘状结构,常吸附于溪流岩石表面。其原产于亚洲山区溪流,因外形独特、易于饲养,成为观赏鱼市场的热门品种。然而,根据农业农村部、海关总署公告第470号,平鳍鳅科鱼被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禁止携带、寄递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名录》,严禁未经审批擅自携带入境。
这并非个例。今年8月,深圳皇岗海关在跨境客车中查获188条活体观赏鱼,包括眼斑拟唇鱼、额斑刺蝶鱼等17种外来物种;10月,广东文锦渡口岸更查获两名女子用紧身裤藏匿68只侏儒侧颈龟,这种原产非洲的龟类一旦逃逸,可能对本土生态造成毁灭性打击。
外来物种入侵的危害早已有前车之鉴。上世纪80年代,巴西龟作为观赏宠物被大量引入中国,因繁殖力强、缺乏天敌,迅速占据河流湖泊,挤压本土龟类生存空间,甚至导致部分物种濒临灭绝。更严峻的是,这些外来物种常携带致命病原体——文锦渡口岸查获的侏儒侧颈龟中,部分个体携带沙门氏菌,可引发人类急性肠胃炎;其身上还可能携带蛙壶菌,这种真菌能破坏两栖类皮肤结构,导致全球超500种两栖动物灭绝,我国特有的林蛙、树蛙等物种对此毫无抵抗力。
“一条鱼、一只龟看似微小,但若流入野外,可能成为生态系统的‘破窗者’。”深圳海关动植物检验检疫技术中心专家指出,平鳍鳅科鱼虽主要作为观赏鱼饲养,但若逃逸至自然水体,可能因适应力强而迅速繁殖,与本土鱼类争夺食物和栖息地,破坏生物多样性。
调查显示,此类走私行为背后隐藏着一条完整的黑色产业链。据涉事女子交代,她们仅是受雇于“水客”团伙的临时搬运工,每趟“带货”可获两三百港币报酬。而这些活体鱼最终会流向广州、杭州等地的“异宠”市场,以每只数百元甚至上千元的价格出售,暴利空间巨大。
“走私者利用人体藏匿,正是看中其隐蔽性强、查获难度大。”深圳海关缉私局负责人介绍,为逃避监管,走私团伙常将活体动物捆绑于人体腰部、腿部,甚至塞入内衣、鞋袜中。今年以来,深圳海关已查获多起类似案件,查获活体动物包括蜥蜴、蜘蛛、蝎子等,部分物种甚至属于《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保护物种。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生物安全法》《进出境动植物检疫法》及其实施条例,未经批准擅自引进外来物种的,将面临五万元以上二十五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的,还将追究刑事责任。今年10月,海南某法院宣判一起走私外来宠物案,被告人因多次夹带蜘蛛、蜥蜴等207只“异宠”入境,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三个月至三年三个月,并处高额罚金。
“法律的红线不容触碰。”法律专家强调,走私外来物种不仅危害生态安全,更可能引发公共卫生危机。以沙门氏菌为例,儿童、老人等免疫系统较弱人群感染后可能发展为败血症,甚至危及生命。而蛙壶菌的传播,更可能导致“两栖类大灭绝”的生态灾难。
这起“裙藏活鱼”事件,再次为公众敲响警钟。海关提醒,出入境时应严格遵守法律法规,不携带、寄递禁止进境的动植物及其产品。若发现非法携带、交易外来物种行为,可拨打12360海关服务热线举报。
“生态安全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是守护者。”深圳海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大监管力度,利用智能监管设备、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精准打击走私行为;同时加强普法宣传,引导公众增强生态安全意识,共同筑牢国家生物安全的“铜墙铁壁”。从“裙藏活鱼”到“人肉夹带”,走私者的手段或许隐蔽,但生态安全的防线必须坚不可摧。这起事件提醒我们:守护绿水青山,不仅需要法律的利剑,更需要每个人的自觉行动。唯有如此,才能避免“一条鱼毁掉一片生态”的悲剧重演,让我们的家园永葆生机与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