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子支取亡夫养老金13万元获刑
【女子支取亡夫养老金13万元获刑】11月19日,内蒙古扎鲁特旗人民法院在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布的一纸判决书,将一起持续四年的“养老金骗局”推上舆论风口。被告人董某某因隐瞒丈夫死亡事实,冒领养老金133933.96元,被法院以诈骗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并处罚金1.5万元。这起案件不仅暴露出个别公民对法律底线的漠视,更引发公众对“亲情与法律边界”的深刻反思。2017年12月,董某某的丈夫张某某因病去世。家人未将其火化,而是选择土葬于荒山,且未向任何部门申报死亡、开具证明。这一“隐匿式处理”为后续骗局埋下伏笔。从2018年至2021年,董某某利用丈夫未注销的养老金账户,连续四年通过银行代发系统支取资金,累计冒领13万余元。期间,她既未向当地社保部门说明丈夫死亡事实,也未办理账户冻结或继承手续,甚至在社保机构年度核查时,通过隐瞒信息规避监管。“这种行为本质上是利用制度漏洞实施诈骗。”法律专家指出,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参保人死亡后,其个人账户余额可由法定继承人继承,但必须通过正规程序申报死亡、办理继承公证。董某某的“不申报、不继承、直接冒领”,已构成对公共财产的非法侵占。
2025年8月,董某某被公安机关抓获归案。案发后,她全额退还了13万余元赃款,并在庭审中认罪认罚。法院审理认为,董某某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隐瞒丈夫死亡事实骗取养老金,数额巨大,构成诈骗罪。但鉴于其坦白情节、全额退赃及认罪态度,法院依法适用缓刑,并处1.5万元罚金。
“缓刑不等于‘免责’,而是法律给予的改过机会。”主审法官强调,此案判决既体现了对诈骗犯罪的严厉打击,也贯彻了“宽严相济”的刑事政策。数据显示,2020年以来,全国已查处类似冒领养老金案件超千起,涉案金额普遍在5万至20万元之间,多数被告人因退赃、认罪等情节获得从轻处理,但仍有部分人员因拒不认罪或情节严重被判处实刑。
“她可能是想多留些钱给孩子。”庭审现场,有旁听者小声议论。这种“为家庭着想”的猜测,折射出案件背后的伦理困境。然而,法律专家明确驳斥了这种“情有可原”的论调:“亲情不能成为违法犯罪的挡箭牌。养老金是公共财政资金,冒领行为损害的是全体纳税人的利益。”
事实上,正规继承程序完全能保障合法权益。根据《继承法》,参保人死亡后,其配偶、子女、父母均为第一顺序继承人,只需提供死亡证明、亲属关系证明等材料,即可通过公证继承个人账户余额。此外,部分地区还为死亡参保人家属发放丧葬补助金和抚恤金,进一步缓解经济压力。
“董某某的悲剧在于,她选择了最错误的方式‘守护家庭’。”社会学者分析,这反映出部分群众对法律程序的陌生,以及对“走捷径”的侥幸心理。数据显示,农村及偏远地区是冒领养老金案件的高发区,部分群众因不了解政策、贪图小利,或受“法不责众”心态驱使,最终走上犯罪道路。
此案也为社保管理敲响警钟。目前,全国多地已推行“养老金领取资格认证”制度,通过人脸识别、大数据比对等技术手段,动态核查领取人生存状态。例如,广东省2025年上线“社保数字助手”,可自动比对公安、民政、医院等部门数据,对疑似死亡未申报人员发出预警;山东省则要求领取人每年进行两次生物识别认证,未通过者暂停发放养老金。
“技术手段能堵住大部分漏洞,但关键还是要增强群众的法律意识。”人社部门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加大普法宣传力度,通过社区讲座、短视频科普等形式,让“冒领养老金=犯罪”的观念深入人心。同时,简化继承手续、优化服务流程,让合法继承“少跑腿、好办事”,从源头减少“铤而走险”的动机。
董某某的案例,是一面映照人性与法理的镜子。它告诉我们:亲情需要守护,但绝不能以践踏法律为代价;制度需要温度,但绝不能对违法行为网开一面。13万元养老金,换来三年缓刑,这个代价足够沉重,也足够警醒——在法治社会,每一份“为家庭好”的私心,都必须以遵守法律为前提;每一次对规则的试探,最终伤害的可能是最珍视的亲人。当我们在讨论这起案件时,真正该思考的不仅是“她为何犯罪”,更是“我们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唯有让法律成为亲情最坚固的守护,让规则成为社会最温暖的底线,才能避免更多“董某某”在贪念与亲情的漩涡中迷失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