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2月12日电 香港财政司司长陈茂波2日表示,初步估算2024/25财政年度香港的综合赤字约1000亿港元,高于今年2月底公布《财政预算案》时预计的481亿港元。尽管财政赤字并不罕见,但香港最新的财赤数字还是引发广泛关注。
为何会赤字?行政长官李家超3日解释,财赤主要是因为卖地、楼市印花税及股票印花税收入低于预期,加上政府推出的逆周期政策,维持政府工程等开支,支援中小企及协助转型期企业等。
对于香港近年来财政状态,各界看法不一。有意见倾向支持紧缩政策,香港中文大学商学院讲师李兆波建议政府削减公务员薪酬,并“拖慢”大型基建工程;立法会议员洪雯亦说,政府在教育、医疗、社会福利等方面均有节流空间,可考虑减少对非本地生的教育补贴、减少对适龄健全失业人士的社福支援,以及鼓励市民置业以安享晚年等。
(香港中通社资料图)
不过,也有意见认为,财政赤字的扩大并非危机,反而是推动经济向前的重要契机。
内地智库“丝路智谷研究院”院长梁海明在传媒撰文指出,“财赤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财赤的误解”,因为即使出现赤字并不意味“入不敷出”或“债务危机”。与其陷入“赤字恐慌”,特区政府更应关注如何利用财政政策推动经济增长、创造就业机会并改善市民生活。
“财赤规模的扩大可能不是危机,反而是香港特区政府进一步加大在基础设施、教育和医疗等关键领域投资,推进经济向前的重要契机。”梁海明表示,尽管当前财赤高于预期,但考虑香港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及全球主要经济体、港币与美元挂钩、经济基础稳固,以及财政储备充足等元素,相信政府仍拥有较大的财政空间以支持经济增长。
真正限制政府开支的不是赤字规模,而是经济中可用资源的多少,梁海明指出,目前,香港面临经济增长放缓、人口老化加速、房屋供不应求等多重挑战,正正表明经济活动当中存在大量未被充分利用的资源。“与其担忧赤字扩大,政府更应关注如何利用这些资源,通过对基础设施建设、教育和医疗等的大型公共投资,以解决迫在眉睫的社会问题。”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金融发展与国资国企研究所执行所长余凌曲接受香港中通社、香港新闻网采访时也分析称,目前香港1000亿规模的财政赤字,相对于本地GDP约3万亿的经济总量来说不算高。
特区政府近年来大力扶持创科企业发展,以投资促增长,余凌曲强调,这些都需要财政开支保障。财政赤字可以理解为现代财政调节的一种手段,最终目的是为了老百姓的福祉。
香港总商会主席陈瑞娟也提到,支出要与经济增长率相适应,同时要为未来发展持续投资,产生赤字都可以接受。强调政府债务占本地生产总值约6.1%,远低于其他发达经济体逾80%的水平,更远低于日本的逾两倍。
陈瑞娟认为,社会毋须太担心赤字,政府有将未来基金存放于外汇基金作长线投资,今年高息环境带来倍数回报,相信对政府财政起到一定支持作用。
资料显示,香港在2003年非典期间经历了财政赤字,之后连续十多年却录得财政盈余;这些累积的盈余减去亏损,成了政府的财政储备,至2018年达到历史高位。(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