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男子上厕所遇“艳遇”被骗11万余元
【男子上厕所遇“艳遇”被骗11万余元】j近日,湖南长沙望城区警方披露一起新型网络诈骗案件:一名男子因轻信公厕隔间内“同城约会”广告,在短短数小时内被诱导转账11万余元。这起案件不仅暴露了诈骗分子利用人性弱点设下的连环陷阱,更折射出网络时代个人信息泄露与反诈意识薄弱的严峻现实。10月28日中午,长沙市望城区居民何先生在公共卫生间如厕时,发现隔间门板上贴着一张印有“同城约会,扫码即约”的二维码广告。在好奇心与孤独感的驱使下,他扫描二维码下载了一款名为“缘遇”的社交APP。登录后,“客服”立即发来数十张年轻女性照片,声称只需支付38元会员费即可匹配“同城优质对象”。
“对方说完成三次认证就能见面,前两次转账都返现了。”何先生回忆道。他按要求支付138元“车费认证”和320元“酒店认证”后,分别收到15元和220元返款。这种“小额投入、即时回报”的模式彻底打消了他的戒备心。然而,当第三次支付1453元“保密协议认证”时,系统突然提示“操作失误导致账户冻结”,要求支付6000元“激活费”解封。
诈骗分子的剧本远未结束。在何先生支付激活费后,客服以“系统故障”为由要求他购买2万元电子购物卡并发送券码。当何先生尝试提现时,账户再次被冻结,客服诱导他开启“屏幕共享”功能远程操作手机,导致其银行卡内近4万元被直接划走。最终,当对方索要4.9万元“保证金”时,何先生才如梦初醒,此时累计损失已达11.3万元。
“他们像训练有素的演员,每一步都精准踩中我的心理弱点。”何先生在报警时懊悔不已。警方调查发现,该APP服务器位于境外,资金流向涉及多个空壳公司,追赃难度极大。目前,案件已移交刑侦部门进一步侦办。
这并非孤例。2025年9月,怀化市新晃县居民蒲某在医院厕所扫描“约炮网址”后,被诱导完成“车费认证”“酒店认证”“保密协议认证”三项任务,累计被骗13万元;5月,临安於潜镇陈先生通过“樱桃”社交软件参与“全国高端约会服务”,在支付“保证金”“解冻金”等费用后被骗11万元。
警方揭露,此类诈骗已形成完整产业链:广告投放:诈骗分子在公厕、共享单车、车辆后视镜等位置张贴二维码,利用色情内容吸引目标;诱导下载:通过虚假APP获取用户手机号、定位等隐私信息;心理操控:以“小额返利”建立信任,用“账户冻结”“操作失误”制造恐慌,最终诱导大额转账;资金洗白:通过虚拟货币、购物卡、屏幕共享等方式转移资金,逃避监管。
“诈骗分子深谙人性弱点,将‘贪色’与‘贪财’心理结合,设计出极具迷惑性的剧本。”反诈中心民警指出,2025年全国此类案件涉案金额已超47亿元,受害者中男性占比达83%,且呈现年轻化趋势。
面对猖獗的诈骗手段,公众需筑牢三道防线:技术防御:安装国家反诈中心APP,开启“来电预警”功能,自动拦截诈骗电话与短信;行为戒律:牢记“三不原则”——不扫描来源不明的二维码、不下载非官方应用市场APP、不向陌生账户转账;心理免疫:认清“色情广告=诈骗”的铁律,任何涉及“刷单返利”“约炮服务”的承诺都是陷阱。
“这11万元是我攒了三年准备结婚的钱,现在全没了……”何先生的遭遇令办案民警唏嘘。更令人痛心的是,因羞于启齿,仅37%的受害者会在24小时内报警,导致资金被迅速转移。警方呼吁,一旦遭遇诈骗,应立即保存聊天记录、转账凭证等证据,并拨打96110反诈专线求助。
这起案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数字时代人性的脆弱与技术的双刃剑效应。一方面,大数据与AI技术被犯罪分子滥用,精准狙击受害者的心理防线;另一方面,反诈技术仍在与诈骗手段进行“军备竞赛”——国家反诈中心APP虽能拦截89%的诈骗电话,却难以阻止人们主动点击恶意链接。
“真正的安全,不仅需要技术加持,更需每个人守住内心的防线。”社会学家指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持对“捷径”的警惕、对欲望的克制,才是抵御诈骗的根本之道。当我们在公厕扫码前多一分犹豫,在转账前多一次核实,或许就能避免一场人生噩梦。
目前,长沙警方已联合城管部门开展“清扫行动”,重点清理公共场所的色情诈骗广告。而这起案件留给社会的警示,远未结束——在欲望与理性的博弈中,每个人都是自己财产的第一责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