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矢野浩二发文:永远支持一个中国
【矢野浩二发文:永远支持一个中国】11月18日傍晚,日本演员矢野浩二在微博发布的长文引发全网热议。这位在中国生活25年、以“中国女婿”身份被公众熟知的艺人,用“中国,不只是我的第二故乡,更是让我重新认识‘家’的地方”的肺腑之言,在复杂的中日关系背景下,为民间友好交流注入温暖力量。1999年,29岁的矢野浩二怀揣演员梦想踏上中国土地。初到北京时,他因语言不通、文化差异屡屡碰壁,甚至在试镜时因紧张忘词被导演当场呵斥。但这个倔强的年轻人选择用最笨拙的方式融入——他每天凌晨四点起床背中文台词,在胡同里向晨练的老人请教方言,甚至在超市收银台前观察中国消费者的购物习惯。
“第一次在横店影视城过春节时,剧组给我端来热气腾腾的饺子,那一刻我突然懂了什么叫‘此心安处是吾乡’。”矢野浩二在采访中回忆。这种文化认同的转折点出现在2003年,他在《小兵张嘎》中饰演日军军官斋藤时,为呈现角色的复杂性,主动查阅大量历史资料,甚至向中国历史学者请教战争中的人性挣扎。这种敬业态度让他赢得“最认真反派”的评价,也开启了他与中国观众的情感联结。
11月18日的微博长文中,矢野浩二以“兄弟”“家人”“浩家人”三个称谓,勾勒出他与中国割不断的情感纽带:事业共同体:从《铁道游击队》的冈村到《烈火金刚》的毛利大佐,他塑造的37个日军角色中,有23个主动要求增加展现人物复杂性的戏份。这种突破刻板印象的创作,让他成为首个获得中国电视剧飞天奖提名的日本演员。生活共同体:2010年与重庆姑娘范婷结婚后,他坚持让女儿入读本地小学,家中餐桌同时摆放着麻辣火锅和日式刺身。疫情期间,他化身“社区志愿者”,用略带川味口音的中文提醒邻居“戴口罩、莫扎堆”。价值共同体:2021年建党百年时,他手写中文祝福视频获百万点赞;2022年重庆山火期间,他捐赠的500件防火服上绣着“雄起”二字;此次发声前,他刚结束在长沙录制的公益节目,节目中与抗战老兵合唱《我的祖国》的画面令现场观众动容。
矢野浩二的表态恰逢中日关系敏感期。11月14日,中国外交部、文旅部连续发布赴日旅行提醒后,部分日本艺人选择沉默,而矢野浩二却成为首个公开表态的外籍艺人。这种“逆流而上”的勇气,源于他对中国社会的深刻理解:
“2012年钓鱼岛事件时,我在横店拍戏,剧组收到威胁信要求我‘滚回日本’。”他坦言当时曾躲在酒店三天不敢出门,“但第四天,楼下聚集了200多位中国粉丝,他们举着‘浩二别怕’的灯牌,有人还送来自家做的辣椒酱。”这种患难与共的经历,让他在2015年抗战胜利70周年阅兵时,作为唯一受邀的外籍艺人登上观礼台。
矢野浩二的“中国故事”正在产生溢出效应。2023年,他发起“中日青年文化交流营”,带领30名日本大学生走访延安、井冈山,在南泥湾开垦荒地时,日本学生山本翔太哭着说:“原来课本上的‘自力更生’是这样的重量。”今年9月,他协助拍摄的纪录片《寻找丢失的记忆》在日本NHK电视台播出,片中92岁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与加害者后代的握手场景,让收视率突破同时段纪录。
“文化交流不是简单的你好我好,而是要像揉面团一样,把不同的记忆、情感和价值观揉进同一个未来。”在东京大学演讲时,矢野浩二用这句比喻赢得全场掌声。这种超越国界的人文关怀,让他成为首个获得“中华文化传播使者”称号的外籍人士。
矢野浩二的案例为中日关系提供新思路:当官方渠道受阻时,像他这样“用脚投票”的民间使者正在构建新型交流范式。数据显示,其微博超话#浩二的中国日记#累计阅读量达47亿,粉丝中63%为“00后”,他们通过矢野浩二的视角重新认识日本,也重新理解中国。
“他让我们看到,文化认同可以超越政治立场。”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周永生指出,“当一个人愿意把另一国的历史伤痛当作自己的伤痛,把另一国的成就当作自己的荣耀时,这就是最深刻的文化融合。”
夜幕降临,重庆解放碑的巨幕上正播放矢野浩二参与录制的公益广告。画面中,他抱着女儿站在长江索道上,背后是万家灯火:“这里的人教会我,家不是血缘的羁绊,而是心安的归处。”这句旁白,恰似对这场跨越25年文化旅程的最好注脚——当个体选择超越国籍框架去拥抱人性共通的价值时,那些看似坚硬的政治壁垒,终将在人文温度中悄然融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