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12月12日电 香港报章12月12日就相关时事热点发表社评。
《大公报》发表社评:借鉴“片区开发”经验推进北都发展
创新科技及工业局局长孙东早前在上海推介北部都会区和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时,形容北都相当于上海的浦东,河套则相当于浦东的东方明珠塔。这个比喻生动形象。事实上,北都对香港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有如当年的浦东之于上海。而上海等内地城市使用“片区开发”模式,引入更多市场力量,以多种形式推动创科发展,也为香港北都建设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借鉴。
“片区开发”与其他基建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需要给予私人企业以相当大的自主权,以融入产业发展的实际需求和创新思维,政府的功能是配合、审批、监管以及提供周边的公共设施等。片区开发也是香港的现实需要。特区政府连年财赤,在投资方面受到限制,而“片区开发”模式主要是引用市场的力量,弥补了政府库房缩水的不足。事实上,香港是资本主义社会,企业家富于开拓创新精神,是香港经济发展的主力军,在发展北都方面正好大展拳脚。
《文汇报》发表社评:“走出去”“请进来”增进互信合作共赢
国家外交部及香港特区政府合作邀请访港的12个国家高级政府官员参访团,昨日到外交部驻港特派员官邸参加欢送活动,结束在港4日行程。香港作为“一国两制”下的国际城市,一直是中外经贸文化交流的双向桥梁。中央和特区政府充分发挥香港独特优势,积极做好“走出去”“请进来”的工作,有利于消除误解、增进互信、促进合作。香港工商界也要主动向国际社会讲好香港故事、中国故事,吸引海外投资者利用香港平台,开拓内地和国际市场,把握商机共赢发展。
拓展香港“朋友圈”,助力中外交往、增进情谊,香港工商界亦责无旁贷。中央港澳工作办公室、国务院港澳事务办公室主任夏宝龙上月在深圳与香港工商界代表进行深入交流时提出“六个需要”,包括需要大家坚定爱国护港,面向海外讲好香港故事,维护好香港国际形象,“面对外部势力持续对香港抹黑攻击,香港工商界和企业家要发挥国际联系广的优势,积极举办各类国际交流活动,邀请更多外国友人来港实地考察,亲眼见证香港的活力与魅力。”
《星岛日报》发表社评:公交减碳属大趋势 配套不足成拦路虎
政府近日公布《公共巴士和的士绿色转型路线图》,提出以资助形式鼓励业界使用电动车,包括购买600辆电动巴士和3000辆电动的士,涉款约6亿。放眼全球,电动车普及化已成不可逆转的大趋势,港府带头提供资助相信可为业界转型创造更大诱因,方向完全正确,绝对值得支持。只是在具体执行上,“充电难”由始至终是一个不容易解决的问题,即使当局提出在2027年底前于全港加装至少500个供的士使用的“高速充电桩”,也未必足够。对于电动的士的发展,希望政府带头做一个好榜样,省却不必要的官僚程序,加紧改善充电配套,减少车主“换车”的顾虑。当然,政府亦可考虑其他不同供电方法,例如换电。根据上海经验,电动的士只须驶入换电站“换电芯”,2分钟内便可重新上路,比耗时30分钟的充电桩更省时。总之,方法很多,久久为功,只要下定决心就可以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