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方声明:王硕威非福建舰总设计师
【官方声明:王硕威非福建舰总设计师】11月8日,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发布一则严正声明,针对近期部分自媒体账号擅自传播“王硕威同志是福建舰总设计师”的不实信息予以公开驳斥。声明明确指出:“王硕威同志既非福建舰总设计师,也非总建造师。”这一表态迅速引发舆论关注,不仅澄清了事实,更揭开了自媒体流量至上、消费军工题材的乱象面纱。据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监测,自福建舰相关动态引发公众关注以来,部分自媒体账号为蹭热点、引流量,未经核实便擅自拼凑信息,甚至虚构王硕威的职务背景。这些账号通过“985校友圈”“读书有范365”“重启吏史”等名称伪装成权威信息源,发布诸如“福建舰总设计师王硕威:从校园到航母的传奇人生”“揭秘福建舰核心团队:王硕威领衔电磁弹射突破”等标题党内容。部分文章还配以模糊的科研场景照片或福建舰建造画面,进一步误导受众。“这些内容不仅未经本人同意,更未与中心核实,严重违背新闻真实性原则。”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例如,某账号声称“王硕威主导设计了福建舰的电磁弹射系统”,但实际该系统由多领域专家联合攻关完成;另一账号则编造“王硕威在福建舰建造现场指挥”的细节,而中心明确表示其从未参与一线建造工作。此类谣言的传播,不仅损害了王硕威个人的名誉,更对福建舰这一国家重大工程的严谨性造成负面影响。面对谣言扩散,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采取“声明澄清+法律追责”的双重措施。声明中,中心不仅明确否认王硕威的职务传闻,更直接点名12个侵权账号,要求其立即删除内容,并呼吁相关平台严格审核涉军信息。中心强调:“涉军工信息必须以央媒权威报道为准,任何擅自拼凑嫁接、消费热点的行为,都将破坏国家科研工作的严肃性。”
目前,中心已对侵权内容完成取证,并向上级主管部门、网信及安全部门提交举报材料。法律专家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及《网络安全法》,自媒体账号若故意传播虚假信息,可能面临民事赔偿甚至刑事责任。中心保留进一步采取法律行动的权利,彰显了维护科研人员权益的坚定态度。
这起事件并非孤立案例。近年来,从“航天员私人生活曝光”到“新型战机设计师绯闻”,军工领域屡屡成为自媒体造谣的重灾区。某平台数据显示,2024年涉军工谣言的账号中,76%以“揭秘”“内幕”为标签,通过虚构人物故事、夸大技术突破吸引流量,其中32%的账号在被封禁前已获利超10万元。
“流量至上正在侵蚀媒体的基本伦理。”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李明分析,部分自媒体为追求点击率,将严肃的科研工作娱乐化,甚至将科研人员“神化”或“污名化”。这种行为不仅误导公众认知,更可能泄露国家机密,危害国防安全。例如,某账号曾因虚构“福建舰动力系统故障”引发境外势力关注,最终被国家安全部门查处。
声明发布后,网友纷纷表达支持。“科研人员需要安静的环境,而不是被流量绑架。”网友“清风徐来”的评论获得超10万点赞。许多网友指出,福建舰的成就属于整个科研团队,将功劳归功于个人既不公平,也不科学。一位参与航母建造的工程师留言:“每一颗螺丝钉的背后都是无数人的汗水,真正的英雄是集体。”
与此同时,公众对自媒体乱象的批判声浪渐高。网友“理性观察者”统计,被点名的12个账号中,9个曾多次发布未经证实的“军事爆料”,其中3个因传播虚假信息被平台处罚过。他呼吁:“平台不能只追求流量,更要守住底线,别让谣言毁了国家的科研环境。”
遏制军工谣言,需多方协同发力。法律层面,2025年新修订的《网络安全法》明确将“传播涉军虚假信息”纳入重点打击范围,最高可处500万元罚款;平台层面,多家社交媒体已上线“涉军内容审核模型”,通过关键词过滤、语义分析等技术拦截谣言;公众层面,越来越多人开始主动举报虚假信息,形成“人人监督”的治理生态。
“科研工作需要的是脚踏实地,而不是炒作喧嚣。”中国舰船研究设计中心的声明末尾写道。这既是对谣言的回应,更是对科研精神的坚守。当福建舰在海上划出壮丽的航迹,我们更应记住:每一项国家成就的背后,是无数科研人员默默的奉献,而非个别“网红”的虚构传奇。
从福建舰的电磁弹射到歼-35舰载机的翱翔,中国海军的每一步突破都凝聚着集体的智慧与汗水。在这场与谣言的博弈中,官方声明不仅澄清了事实,更向社会传递了一个清晰信号:科研工作需要的是敬畏与尊重,而非消费与炒作。唯有让真相回归本位,让科研人员远离流量漩涡,我们才能真正守护国家创新的火种,让每一份努力都被看见,每一份尊严都被捍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