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最大页岩油基地累产超2000万吨
【中国最大页岩油基地累产超2000万吨】近日,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宣布:我国最大页岩油生产基地——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累计产量突破2000万吨大关。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我国非常规油气开发的历史纪录,更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实现陆相页岩油规模化、效益化开发的国家,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注入强劲动能。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埋藏于地下2000米以深,储层渗透率仅为常规油田的千分之一,压力系数不足0.7,堪称“磨刀石中的油藏”。面对“采不出、采不快”的世界级难题,长庆油田历时15年攻克三大核心技术:1. 智能压裂体系:自主研发可溶金属球座、多功能压裂液等12项专利技术,在致密岩层中精准开辟人工渗流通道,单井压裂段数从12段提升至35段,裂缝网络复杂度提高3倍。2. 能量补给系统:创新“压裂造缝+精准补能”模式,通过高压注入化学驱油剂,激活沉睡油藏。应用二氧化碳驱油技术后,单井日产量从1.5吨飙升至18吨,采收率突破25%,较国际同类油田高8个百分点。3. 数字孪生平台:构建全生命周期数字化模型,实时监测2000余口井的生产动态,优化生产参数调整频率,使开发效率提升40%。“这些技术突破让中国页岩油开发摆脱了对国外技术的依赖。”中国工程院院士李根生评价道,“长庆油田用3年时间完成第二个1000万吨产量,相当于再造了一个中型油田,这在全球能源开发史上极为罕见。”
走进长庆油田数字化集控中心,巨型屏幕上跳动着实时生产数据:2025年新增水平井144口,日产量突破10000吨,较2022年增长3倍。这种指数级增长背后,是“工厂化”作业模式的全面推广:平台化布井:将单井开发转变为平台集群开发,单个平台部署20-30口井,土地利用率提升60%,钻井周期缩短至15天。模块化施工:采用“钻井+压裂+采油”一体化装备,实现24小时连续作业,单井综合成本下降28%。绿色化生产:应用光伏发电驱动抽油机,配套建设二氧化碳捕集装置,单井能耗降低35%,碳排放强度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我们正在打造‘智能、高效、低碳’的页岩油开发样板。”长庆油田开发事业部副经理刘一仓透露,预计2025年末年产量将突破350万吨,2030年达450万吨,相当于每年为国家新增一个大型油田的产能。
在全球能源格局深刻调整的背景下,长庆页岩油的突破具有多重战略意义:1. 能源安全压舱石:鄂尔多斯盆地页岩油探明储量超10亿吨,按当前开发速度可稳定供应30年以上,有效缓解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超70%的压力。2. 技术输出新引擎:长庆模式已吸引沙特、阿根廷等国家企业前来考察,中国标准、中国装备正加速走向世界。3. 产业升级催化剂:带动压裂设备、智能传感、新材料等产业链发展,预计到2030年将形成万亿级产业集群。
“这不仅是产量的突破,更是开发理念的革新。”国家能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长庆经验证明,非常规油气完全可以实现高效开发,这为中国能源转型提供了重要路径。”
在社交媒体上,#中国页岩油突破2000万吨#话题阅读量超5亿次。网友“能源观察者”的评论引发广泛共鸣:“记得十年前还在讨论‘中国是否缺油’,现在长庆油田用实力证明:我们不仅能自给,还能领跑全球!”
更令人动容的是技术团队的故事:35岁的压裂工程师张伟连续三年春节坚守岗位,他研发的智能滑套使压裂效率提升50%;90后女博士李萌带领团队攻克耐温150℃的压裂液配方,打破国外垄断……这些普通人的奋斗,让冰冷的产量数据有了温度。
站在2000万吨的新起点,长庆油田已规划更宏伟蓝图:技术迭代:研发纳米智能驱油剂、超高压压裂装备,力争2030年采收率突破35%。生态融合:在油区建设“光伏+牧草+碳汇林”立体生态系统,打造零碳油田示范区。国际合作:与中东、南美国家共建页岩油开发联盟,输出“中国方案”。
“能源革命的本质是创新革命。”中国石油集团董事长戴厚良在现场表示,“长庆油田的突破证明,只要坚持自主创新,中国完全有能力端稳能源饭碗,为全球能源治理贡献东方智慧。”
当夜幕降临,鄂尔多斯盆地的钻机依然轰鸣。这片曾经被国际石油公司判定为“无开发价值”的土地,如今正以每天1万吨的产量重塑世界能源版图。从跟跑到领跑,从试验到标杆,中国页岩油开发的故事,正是新时代能源自主创新的生动注脚——它告诉我们:在科技创新的赛道上,没有攻不克的难关,只有不敢想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