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中国渔船在韩国附近公海倾覆
【一中国渔船在韩国附近公海倾覆】11月9日6时50分许,一艘载有11名中国船员的渔船在距离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约81公里的公海区域突发倾覆。事故发生后,韩国海警与附近渔船迅速展开救援,8名船员被成功救起,但仍有3人下落不明。中韩两国海警部门已启动联合搜救机制,这场跨越国界的生命接力,再次将海洋安全议题推向公众视野。据韩国海警通报,事发海域位于中韩渔业协定划定的暂定措施水域东部边缘。倾覆渔船为木质结构,船体长约28米,事发时正在进行常规捕捞作业。韩国海警接警后,立即派出3艘警备舰、2架直升机赶赴现场,同时协调附近作业的5艘中国渔船参与救援。"当时风浪很大,船体倾斜超过60度。"参与救援的韩国海警金大荣回忆,"我们用高压水枪切割缠绕的渔网,才将8名船员从翻覆的船舱中救出。"获救船员被紧急送往木浦市医院救治,其中2人因吸入性肺炎需留院观察,其余人员生命体征平稳。中国驻韩国大使馆领事保护中心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要求韩方全力搜救失踪人员,并派工作组赴木浦协调处置。使馆领事官员探视获救船员时,船员李某哽咽着说:"感谢两国海警的及时救援,我们一定配合调查,也盼着能早日找到失踪的兄弟。"这并非中韩海域首次发生类似事故。据公开资料统计,2010年以来,中韩渔业纠纷事件中,因恶劣天气、船只碰撞导致的沉没事故占比达43%。2012年台风"布拉万"期间,两艘中国渔船在济州岛海域触礁,造成5人遇难;2016年全罗南道可居岛海域,一艘中国渔船翻沉致6人被困;2024年群山市附近海域,渔船与油轮相撞导致3人死亡。
这些数字背后,是复杂的历史经纬与现实困境。中韩两国在黄海存在20万平方公里的专属经济区重叠区,尽管1998年签署《中韩渔业协定》划定暂定措施水域,但双方对部分作业方式仍存在认知差异。韩国海洋水产部数据显示,2024年韩方查处"非法捕捞"中国渔船187艘,而中方统计显示其中63%系在公约允许范围内作业。
"每次事故都是对海洋安全的警示。"上海海洋大学海洋法律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张明指出,"既要尊重各国管辖权,也要建立更高效的联合监管机制,避免因误解引发次生灾害。"
此次联合搜救行动中,中韩海警展现出的协作效率值得肯定。韩国海警首次允许中国海警执法船进入其主张的"专属经济区"参与救援,双方建立实时信息共享通道,使用中英韩三语播发寻人启事。这种突破性的合作模式,为未来跨国海洋救援提供了范本。
更深层的变革正在发生。2025年7月,中韩两国签署《渔业安全合作备忘录》,约定每季度召开联合指挥官会议,建立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数据共享平台。中国农业农村部同步推进"智慧渔政"建设,为远洋渔船配备北斗三号终端和气垫式救生舱,事故发生时可自动触发求救信号。
"技术赋能与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才能筑牢海洋安全防线。"参与备忘录起草的专家王海峰表示,"比如这次救援中,韩方使用的声呐成像技术快速定位了翻覆船体,这类经验值得借鉴。"
在木浦市医院的走廊里,获救船员们围坐在一起,默默为失踪同伴折着千纸鹤。这个场景,与2016年可居岛救援时中国船员在直升机上用中文高呼"谢谢韩国兄弟"的画面重叠,勾勒出超越国界的人性光辉。
"海洋连接你我,而非分割你我。"韩国海警厅长李昌勋在搜救指挥部表示,"无论国籍如何,挽救生命都是首要使命。"这种共识,正在转化为具体行动:中韩联合设立的24小时海上遇险求救频道,已成功处置17起跨国救援事件;每年一度的"中韩海洋安全论坛",将渔民培训纳入固定议程。
当最后一缕夕阳洒向黄海,参与搜救的船只仍在紧张作业。这起事故,既是警钟,也是契机。它提醒我们:在1.8万公里大陆海岸线上,每个渔民的安危都关乎家庭幸福;在300万平方公里管辖海域内,每次跨国协作都在书写命运与共的篇章。从《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到区域渔业协定,从北斗卫星到AIS系统,人类正在用智慧与善意编织海洋安全网。当中国海警船与韩国巡逻艇在暮色中并肩巡航,当两国渔民在休渔期互赠慰问品,这些温暖的细节,正在消弭隔阂、筑牢信任。海洋从不属于某个国家,但每个生命都值得被守护。这或许就是这场跨国救援给予我们最深刻的启示:在浩瀚波涛中,唯有携手同行,方能抵达安全的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