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山东舰现场见证福建舰入列
【山东舰现场见证福建舰入列】11月5日,我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授旗仪式在海南三亚某军港举行。山东舰在现场见证,祝贺福建舰入列!海南三亚某军港内旌旗招展,中国第一艘电磁弹射型航空母舰“福建舰”入列授旗仪式在此隆重举行。作为中国海军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场仪式不仅标志着福建舰正式加入战斗序列,更因“山东舰现场见证”的特殊安排引发全球关注。两艘国产航母同框的震撼画面,成为中国海军从近海防御向远海防卫转型的生动注脚。当日上午9时,福建舰在礼炮声中缓缓驶入军港,舷号“18”的金色标识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与其并肩停泊的,正是中国首艘国产航母山东舰(舷号“17”)。两艘排水量均超6万吨的巨舰同框,形成长达600米的钢铁防线。军港内,数千名海军官兵列队致敬,岸边电子屏滚动播放着福建舰从下水到海试的影像资料,记录着这艘大国重器三年来的成长轨迹。“这是中国海军建设史上首次双航母同框服役。”军事专家指出,山东舰2019年12月在同一军港入列,此次福建舰选择相同地点举行仪式,既体现海军装备建设的延续性,更彰显三航母时代的战略决心。据海军新闻发言人透露,福建舰入列后将与山东舰组成南海舰队核心作战群,形成“一攻一防”的战术配合。福建舰的入列,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第二个掌握电磁弹射技术的国家。与山东舰、辽宁舰采用的滑跃式起飞相比,福建舰搭载的电磁弹射系统可将舰载机出动效率提升40%。“歼-15T战斗机满油满弹状态下,90秒内即可完成弹射起飞。”海军航空大学教授韩维透露,在9月22日的海试中,福建舰成功实现歼-15T、歼-35隐身战机、空警-600预警机三型舰载机的电磁弹射起降,创下全球首次常规动力航母搭载五代机的纪录。
这种技术突破直接改写了海战规则。电磁弹射系统使福建舰的日舰载机出动量达270-300架次,较山东舰提升3倍。更关键的是,空警-600预警机的加入,将航母编队的探测半径从300公里扩展至600公里,形成“以舰载预警机为核心、隐身战机为主攻、电子战飞机为支援”的立体作战体系。
福建舰的服役,使中国海军正式进入“三航母轮换制”时代。按照海军作战规划,三艘航母将形成“一艘战备值班、一艘训练维护、一艘厂修升级”的良性循环。这种部署模式不仅解决了此前航母维护期战力空窗的问题,更使中国海军具备同时在东海、台海、南海三个战略方向投送兵力的能力。
“当福建舰编队出现在西太平洋第二岛链时,其作战半径可覆盖关岛美军基地。”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分析,结合山东舰在南海的常态化部署,中国海军已构建起“内线防御+外线威慑”的双层体系。这种变化在9月福建舰穿越台湾海峡时已现端倪——日本海上自卫队拍摄的画面显示,福建舰与两艘055型驱逐舰组成的编队,在台岛东部海域实施了模拟对海打击演练。
福建舰的建造过程,折射出中国海军装备建设的制度突破。作为首艘完全自主设计建造的弹射型航母,其研发团队创造性地采用“模块化建造+数字化装配”技术,将建造周期缩短18个月。更值得关注的是,海军同步推进的“舰载机飞行员培养体系”,已形成每年培训24名电磁弹射型舰载机飞行员的产能。
“我们用了12年走完发达国家30年的航母发展道路。”海军装备部负责人表示,从辽宁舰改装入列到福建舰自主建造,中国海军突破了包括电磁弹射、舰载机起降、动力系统在内的32项关键技术。这种创新速度使中国成为继美国之后,全球第二个具备完整航母作战体系的国家。
福建舰的服役,不仅是中国海军现代化的里程碑,更承载着大国责任。在授旗仪式上,海军司令员强调:“中国发展航母,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这种承诺正在转化为行动——10月,福建舰编队在南海某海域实施了首次人道主义救援演练,模拟对失事商船实施立体救援。
国际社会对此给予高度评价。外媒评论称:“中国三航母时代的到来,标志着亚太海洋力量格局进入新阶段。”而美国海军协会网站则承认:“福建舰的电磁弹射技术,使中美航母差距缩小至一代以内。”
站在三亚军港的观礼台上,航母总设计师黄旭华院士难掩激动:“1980年我参观美国航母时,他们不许我们触碰仪器。今天,我们有了自己的电磁弹射航母。”这番话道出了几代中国海军人的夙愿。从2012年辽宁舰入列时的“谨慎探索”,到2025年福建舰服役时的“自信从容”,中国海军用13年时间完成了从改装到自主建造、从滑跃起飞到电磁弹射的跨越。正如授旗仪式上宣读的誓词:“把人民海军建成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这艘承载着民族复兴梦想的巨舰,正劈波斩浪驶向深蓝,在维护国家主权和世界和平的航道上,刻下属于新时代的航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