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0岁保洁员的数学梦被2千万人看见
【70岁保洁员的数学梦被2千万人看见】11月1日,山东烟台70岁保洁员李培盛的人生轨迹被一条短视频彻底改写。这位常年穿着灰色工装、脚踩破洞解放鞋的老人,因一段展示数学手稿的视频登上热搜,超过2000万网友见证了他在9平方米地下室里坚守半个世纪的数学梦想。视频中,李培盛小心翼翼捧着一个缠满胶带的绿色茶叶包装盒,盒内整齐码放着300余页泛黄的手稿。这些用圆珠笔、铅笔层层覆盖的演算纸上,既有对哥德巴赫猜想的推导,也有自创的几何定理证明。最引人注目的是盒盖上贴着的两句手写警示:“放下!放下!”“放下就是快乐”。但胶带反复拆封的痕迹,无声诉说着老人二十年来的挣扎与坚持。“2018年和2021年,我两次用胶带把盒子封起来。”李培盛抚摸着缠满胶带的纸盒,眼神复杂。这位仅有高中学历的保洁员,曾因连续三个月解不开同一道几何题,在地下室里对着墙壁捶打泄愤。但每当夜深人静,他总会忍不住拆开胶带,在马扎上继续演算。在烟台某28层写字楼从事保洁工作的李培盛,过着极简的生活:每月150元租金的地下室没有书桌,他便坐在马扎上,将草稿纸垫在膝盖上书写;凌晨四点半起床,七点前完成整栋楼的垃圾清运;白天工作时,口袋里永远装着从废纸堆里捡来的演算纸;深夜十点,当同事们刷着短视频放松时,他仍在微弱的台灯下推导公式。“有次为了证明一个定理,连续三天只吃馒头配咸菜。”李培盛掀起裤腿,露出因长时间蜷坐形成的静脉曲张,“但当算出结果的那一刻,鼻血滴在草稿纸上都不觉得疼。”这种近乎偏执的专注,让他在二十年间反复推演同一个几何命题,手稿上的修改痕迹多达十七次。改变发生在2025年9月。当李培盛将装满手稿的茶叶盒交给常帮他搬运重物的年轻白领小张时,这个朴实的请求背后,是一个老人对知识传承的深切渴望:“万一我走了,这些纸别被当废品卖掉。”小张将手稿带给数学系同学鉴定后,决定用短视频记录这段故事。11月1日发布的视频中,李培盛站在堆满垃圾的清洁车旁,用带着烟台口音的普通话说道:“数学是我的命,比吃饭还重要。”这条没有特效、没有剪辑的3分钟视频,当天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
当“70岁保洁员研究数学”的话题冲上热搜,评论区涌现出无数条留言。有人质疑其研究价值,指出部分内容仅达高中数学水平;但更多网友被老人纯粹的热爱打动:“如果爷爷发现耗尽一生的研究早被前人证明,会不会崩溃?”这条获得18万点赞的留言下,最高赞回复写道:“他和第一个证明定理的人同样伟大,因为热爱本身已是超越。”
面对质疑,李培盛在采访中露出质朴的笑容:“有人挑刺是好事,说明我的研究有价值。”他翻开1978年版的高中数学教材,指着某处批注:“这个猜想,我琢磨了四十年。”泛黄的书页上,密密麻麻的笔记记录着跨越半个世纪的思考轨迹。
在李培盛的地下室里,两件看似矛盾的物品和谐共存:墙角立着沾满灰尘的扫帚,书桌上摊开着未完成的几何证明。这种奇妙的反差,恰是他双重身份的写照——白天,他是穿梭在写字楼间的“城市美容师”;夜晚,则化身探索数学星辰的“追光者”。
“有次推着垃圾车下楼,突然想到个新思路,差点从楼梯上摔下去。”李培盛比划着当时的情景,眼角笑纹里盛满孩子般的天真。这种纯粹的快乐,让他拒绝了所有资助:“我不想欠人情,数学是我的伴侣,不是赚钱的工具。”
当视频热度持续攀升,李培盛收到来自全国的信件。其中一封来自云南山区的信件这样写道:“爷爷,我是初三学生,看了您的故事后,我决定继续参加数学竞赛。”这样的反馈让老人激动不已,他连夜在废纸上写下新的数学题,准备通过小张分享给更多年轻人。
“我不指望出名,就想告诉孩子们:再普通的人也能追求真理。”李培盛抚摸着墙上“全国优秀保洁员”的奖状,这是他从事清洁工作二十年来获得的唯一荣誉。如今,这份荣誉墙上将新增一项特殊成就——用扫帚扫出数学宇宙的追梦人。
在这个算法主导注意力的时代,李培盛的故事犹如一束穿透浮躁的强光。他让我们看到:真正的热爱无关学历、无关年龄、无关物质条件,当70岁的老人依然为一道数学题辗转反侧时,我们有什么理由放弃对理想的坚持?
正如网友的评论:“爷爷的地下室装不下整个数学宇宙,却为无数在现实泥泞中跋涉的灵魂,点亮了一盏不灭的灯。”这盏灯告诉我们:每个平凡的生命里,都可能蕴藏着改变世界的力量;每次对真理的执着追寻,都在为人类文明的星空增添新的光芒。当采访结束,李培盛又坐回他的马扎,在膝盖上的草稿纸演算起来。窗外车水马龙,而这个九平方米的地下空间里,时间仿佛静止——唯有圆珠笔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和着老人轻微的咳嗽,谱写着一曲关于热爱与永恒的赞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