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乌鲁木齐特大暴雪破纪录
【乌鲁木齐特大暴雪破纪录】11月5日午后至6日清晨,新疆乌鲁木齐遭遇特大暴雪侵袭,24小时降水量达35.6毫米,积雪深度21厘米,一举打破该市11月单日最强降水纪录。这场突如其来的极端天气,让整座城市迅速切换至“冰雪模式”,也引发了社会对城市应急能力与民生保障的广泛关注。根据乌鲁木齐市气象台监测,5日16时至6日9时的17小时内,主城区纯雪量达31毫米,达到特大暴雪标准。其中,高新区(新市区)降水量最高,达38.5毫米,相当于每平方米地面被380毫升矿泉水完全覆盖。这场降雪不仅刷新了11月历史极值,更让乌鲁木齐成为同时段全国降水最强的城市。“公园长椅上的积雪超过10厘米,马路上全是压出的车辙印。”水磨沟区居民张女士描述道。暴雪导致多处树木倒伏,部分路段出现交通拥堵。截至6日中午,天山国际机场已有88架次出港航班、68架次进港航班取消,铁路部门也对部分线路启动限速措施。面对极端天气,乌鲁木齐市启动三级应急响应。5日17时26分,市气象台率先发布暴雪黄色预警;6日7时,预警升级为橙色,提示降雪将持续且风力增强。随后,天山区、达坂城区等多地气象台跟进发布橙色预警,形成覆盖全城的预警网络。教育系统迅速响应。5日下午,全市部分中小学提前放学;6日,32所学校停课一天,涉及学生超5万人。家长王先生表示:“学校通过短信实时更新停课信息,还提醒我们注意接送安全,很贴心。”交通保障方面,两级城管部门出动1200余台清雪设备,采用“编组循环作业”模式。在东二环,北京一三城市环境管理公司的10余辆滚刷车、抛雪机呈梯队推进,每小时清理积雪超3000立方米。克南高架东延路段,环投城市清洁公司的车辆彻夜作业,确保6日早高峰前主干道基本畅通。“我们要求‘雪停路净’,但这次降雪强度太大,只能先保主干道。”市城管局负责人坦言。数据显示,6日8时,全市主要道路积雪清除率达85%,但部分背街小巷仍存在10-15厘米积雪。
极端天气下,城市运行面临多重考验。供水部门对23处老旧管网进行巡查,防止冻裂;供电公司启动特巡,确保34座变电站安全;燃气企业增加50%抢修人员,应对可能出现的用气高峰。
市民生活同样受到关注。6日,社区工作人员为独居老人送去蔬菜、药品;外卖平台启动“恶劣天气补贴”,每单增加3元配送费;超市粮油、方便面销量增长40%,但商家承诺绝不涨价。
“作为四川人,第一次见到这么大的雪,既兴奋又感动。”在乌鲁木齐工作的博主李女士发布视频称,室内26℃的暖气与窗外飘雪形成鲜明对比,“吃着雪糕看雪景,这种体验太特别了。”
此次暴雪暴露出城市应对极端天气的短板。气象专家指出,全球气候变暖导致西伯利亚冷空气活动异常,新疆作为中亚气候“敏感区”,未来极端降水事件可能增多。
“我们需要建立更精准的预警系统。”新疆气候中心首席专家表示,目前气象部门已启动“3小时滚动预报”,但面对短时强降雪仍显不足。他建议,在社区推广微型气象站,实现“一公里一策”的精准服务。
城市规划层面,专家呼吁加强“海绵城市”建设。乌鲁木齐市自然资源局透露,正在编制《极端天气应对专项规划》,拟在2030年前将城区透水铺装率提升至40%,并建设10处大型蓄雪池。
当6日傍晚的夕阳穿透云层,积雪覆盖的乌鲁木齐展现出别样美感。但这场暴雪带来的不仅是视觉震撼,更是一次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从预警发布到部门联动,从交通保障到民生服务,乌鲁木齐的应对体现了“人民至上”的理念。然而,树木倒伏暴露的绿化规划缺陷、部分路段清雪不及时反映的设备不足,也提醒我们:应对极端天气,不能仅靠临时突击,更需要系统性、前瞻性的解决方案。正如市民在朋友圈所写:“暴雪会融化,但城市应对危机的能力应该越来越强。”这场打破纪录的降雪,终将成为乌鲁木齐提升治理水平的契机。当下一场风雪来临,我们期待看到一座更有韧性、更有温度的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