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人形机器人里藏真人?何小鹏回应
【女性人形机器人里藏真人?何小鹏回应】11月5日,小鹏科技日上,小鹏全新一代IRON机器人走猫步惊艳亮相,—不少网友调侃:“里面是不是藏了真人?”“连耳朵都有,太逼真了吧!”11月6日上午,小鹏汽车CEO何小鹏发布视频,直接以一镜到底的方式,再次还原机器人走猫步全过程,并让机器人团队拉开背后拉链,全方位展示内部构造:从背部的晶格肌肉与控制器、肩膀的运输固定器,到耳朵位置的麦克风阵列、手部谐波关节……逐一揭秘。何小鹏在现场表示:“未来三年内,中国的机器人创业公司一定会带来更高阶的人形机器人,不仅能语言交互、自主行走,还能完成简单任务。这是我们这一代创业者的使命,也是我们必须承担的责任——一定要把机器人推向量产。”并表示:“倘若大家亲临现场,定会难以置信眼前所见竟是真人,因为我分明能听见清晰的风噪声。”在视频里,机器人各部位的设计细节清晰呈现:其背部搭载着晶格肌肉与核心控制器,能够精准模拟人体肌肉的运动机制;肩部配备了运输固定器,有力确保关节的稳定性与灵活性;耳部设置了麦克风阵列,既支持语音交互功能,又能高效捕捉环境声音;IRON机器人手部采用谐波关节,实现精细动作控制。何小鹏通过“脱衣式”展示,证明其完全由机械与电子部件打造。IRON机器人首发全固态电池技术,搭载3颗图灵AI芯片,支持大模型,具备语言交互、自主行走和简单任务执行能力。
回应视频发布后,小鹏汽车港股股价拉升,涨幅达2.74%,公众对IRON机器人技术认可度提升。当展示内部机械结构时,揭示了中国机器人产业的蓬勃发展。2024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30.2万套,连续12年全球最大;服务机器人产量达1051.9万套,同比增长34.3%。我国机器人专利申请量占全球2/3,已成为全球第一大机器人生产国。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从量变走向质变,今年具身智能机器人技术开始应用,让机器人学新技能仅需十几分钟,任务完成率100%。硬件方面,首个可由量产大模型驱动的灵巧手实现量产应用,可完成精密装配等工作。乐聚机器人研发的“夸父”人形机器人展现了惊人进展,圆满完成百米传递任务。
工业机器人已应用于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36个行业中类,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已跃升至全球第三位。服务机器人在家用服务、仓储物流、商用服务、养老助残、医疗康复等领域的渗透率显著提升。国际数据公司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厂商在全球商用服务机器人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出货量占比高达84.7%,规模优势明显。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路径也愈发清晰。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关节负责人刘益彰表示,“危险场景替代”与“情感陪伴”是人形机器人实现商业化的两大关键路径。他分享了一组关键数据:2024年全国人形机器人销量仅数百台,而今年全年销量预计将跃升至约两万台,呈现爆发式增长。
资本市场对中国机器人产业的热情持续高涨。近日,深圳揽月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宣布完成数千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包括银河通用、泸州老窖集团旗下金舵投资等知名机构。这只是资本布局的冰山一角。企查查APP显示,近期多家公司纷纷成立机器人相关企业。伯特利等共同持股成立芜湖伯特利驱动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达1亿元;浙江国祥控股有限公司也成立了全资持股的智能机器人公司。2023年中国人形机器人产业投融资迎来新高,投资数量达21起,已披露融资金额达54.31亿元。2024年1-4月投资数量达4起,已披露融资金额达14.1亿元。
中国机器人产业已形成良性生态。北京、上海分别成立国家地方共建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浙江、安徽、湖北、广东、四川等地均成立省级机器人创新中心,集聚区域产业优势力量,推动技术共享与联合攻关。机器人整机企业充分发挥引领作用,带动产业链上下游零部件企业配套发展,形成大中小协同、上下游联动的良好生态。在全球布局方面,中国机器人企业也在加速“出海”。最新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54.9%。从亚洲的电子工厂到欧洲的汽车车间,从北美的仓储中心到拉美的制造基地,越来越多“中国造”机器人活跃在全球生产线。
今年前三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产量已达59.5万套,超过2024年全年总量。与此同时,出口工业机器人增长54.9%,标志着“中国智造”机器人正加速走向全球市场。从工厂车间到家庭生活,从传统制造到高端赋能,中国机器人产业正以技术突破为矛,以应用拓展为盾,在全球赛道上全速前进。何小鹏的预言或许很快会成为现实——三年内,更高阶的人形机器人将走进我们的生活,而那只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爆发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