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女性人形机器人里藏真人?何小鹏回应
【女性人形机器人里藏真人?何小鹏回应】11月6日,小鹏汽车董事长何小鹏在社交媒体发布一则一镜到底视频,以“无剪辑、全透明”的方式回应网友质疑——其公司最新发布的女性人形机器人IRON是否藏有真人扮演。视频中,工作人员现场拉开IRON背部衣物拉链,露出内部精密的机械结构,何小鹏逐一介绍其仿生脊椎、谐波关节、麦克风阵列等核心部件。这一硬核回应迅速引发全网热议,小鹏汽车港股股价应声上涨2.74%,市值突破1700亿港元。11月5日,小鹏科技日活动现场,身高178cm、体重70kg的女性机器人IRON以轻盈的“猫步”登台,其流畅的肢体动作与高度拟人的外形设计瞬间引爆社交媒体。网友纷纷调侃:“连耳朵细节都做得这么逼真,里面是不是藏了真人?”更有甚者翻出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网红假扮机器人”的旧闻,质疑企业为博眼球采用“真人+机械”的造假手段。对此,何小鹏在视频中直言:“总有人不相信技术进步的速度,今天就用最直接的方式打破质疑。”镜头下,IRON的背部被完全展开:晶格状仿生肌肉与控制器紧密连接,肩膀处的运输固定器确保动作稳定性,手部22个自由度的谐波关节可精准复现人类抓握动作。技术团队现场演示了机器人完成“捡起硬币”“调整眼镜”等精细任务,彻底击碎“真人扮演”的谣言。IRON的争议背后,折射出公众对机器人技术边界的认知局限。何小鹏在发布会上透露,这一代IRON是预研阶段的最后一个版本,其核心突破在于三大维度:1. 拟人化设计的极致追求。IRON采用全固态电池技术,电量提升30%的同时重量减轻30%,为更灵活的动作设计提供可能。其仿生脊椎系统通过12组动态关节实现腰腹扭转,步态生成算法让“猫步”既符合人体力学又具备优雅美感。何小鹏强调:“只有让机器人从内到外都像人,才能获取真实场景数据,推动AI模型进化。”2. 硬件与软件的协同进化。IRON搭载3颗图灵AI芯片,算力达2250TOPS,配合小鹏首发的物理世界大模型(VLT),构建起“慢大脑(决策)+快大脑(反应)”的协同体系。在广州具身智能数据工厂中,IRON已通过数万小时的实景训练,掌握导览、巡检等商业场景技能,未来将率先在宝钢等工业场景落地。
3. 开放生态的颠覆性布局。小鹏宣布开放IRON的SDK开发工具包,邀请全球开发者共建应用生态。高德地图成为首个生态合作伙伴,双方将探索机器人与自动驾驶出租车的协同服务模式。这种“硬件+软件+场景”的开放战略,被业界视为对特斯拉Optimus“封闭体系”的降维打击。
小鹏的激进布局并非孤例。广汽集团、比亚迪等车企均已成立机器人子公司,其底层逻辑在于技术栈的高度重合:供应链共享:汽车电子电气架构、域控制器等硬件可直接迁移至机器人领域;场景复用:工厂制造节点、销售服务网络为机器人提供天然试验场;数据反哺:自动驾驶训练积累的感知算法,可加速机器人环境理解能力。
但何小鹏也坦言挑战巨大:“机器人研发投入强度远超汽车,仅手部关节的耐用性问题就需突破材料学极限。”他透露,小鹏已为此投入5年研发资源,未来计划再投500亿元,目标在2026年底实现高阶人形机器人量产。
IRON的争议让人联想到2024年世界机器人大会上的“网红假扮事件”。当时,两名短视频博主通过仿妆和机械外骨骼伪装成机器人,引发“以真乱假”的伦理争议。对比之下,小鹏选择用技术透明化回应质疑,或许为行业提供了更优解——当企业主动拆解技术黑箱,公众的信任自然会取代猜疑。
正如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专家所言:“机器人不是‘替代人类’的威胁,而是‘扩展人类能力’的工具。与其纠结它是否像人,不如关注它如何创造价值。”IRON在宝钢的试点项目已给出答案:其可替代人工完成高温环境巡检,将事故率降低70%,这正是技术进步的核心意义。
当IRON在视频中流畅地说出“需要帮助吗?”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机械体的觉醒,更是一个时代的技术宣言。从蒸汽机的轰鸣到AI的沉默运行,人类始终在定义“工具”与“伙伴”的边界。小鹏的这场“打假行动”,本质上是在向世界宣告:中国科技企业已具备用硬核技术重塑行业规则的底气。
正如何小鹏在视频结尾所言:“真正的进步,从来不需要伪装。”当机器人开始理解人类的情感需求,当技术突破不再依赖概念炒作,我们终将迎来一个人与机器共生共荣的新纪元。这场关于IRON的讨论,或许正是这个时代最生动的注脚——它提醒我们:在追逐技术狂飙的同时,永远不要忘记初心:科技的温度,终究要落在对人类命运的关怀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