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上周五(11月29日)特区政府与相关企业签署支持参与北部都会区的意向书及开发项目协议,这些天来,北都建设成为本港热议话题。
北都规划面积约300平方公里,占香港陆地面积近三分之一,建设周期为20年,这在香港开埠以来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称其为“大手笔”,恰如其分!
如今,有85家企业与特区政府签署《支持及参与北部都会区发展意向书》,有35家企业签署参与北都开发项目协议32份,金额超千亿元,这著实令人振奋!但也要看到,北都开发是造一座新城,涉及到基建、住房、产业发展、生态保育、内外协同等诸多方面,完全不同于香港过往的开发模式,香港需要敞开胸怀,吸纳各方力量和智慧,共同推进这项庞大工程。
有一部热播的电视剧《长歌行》,讲述了唐武德年间的一个传奇故事,彰显了青年热血、家国情怀。回归27年的香港,风华正茂,恰似一位热血青年;北都建设,一头对接国家战略,一头连著香港的民生福祉,可以说承载著家国情怀。
北都建设万里路,拔剑而起长歌行。香港需要海纳百川、气吞万里的恢弘气势,浮舟沧海、立马昆仑的豪迈壮志,推进北都建设。
“百年大计” 谋划开发新路
北都由西至东划分为高端专业服务和物流枢纽、创新科技地带、口岸商贸及产业区和蓝绿康乐旅游生态圈四大区域。这表明北都以产业发展为导向,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
香港的城市发展是从港岛逐步向四周扩张,循序渐进,慢慢“长大”。北都则是在一片空白地带上从“零”开始造城,这对于香港来说是一个新课题,其中涉及的难题很多。诸如:钱从哪里来、土地怎么用、产业怎样引、交通网如何建等。
其实,香港可以借鉴内地的经验,改革开放40多年间,深圳开发和浦东开发是公认的两个成功案例。上世纪70年代末,国家经济十分困难,没有钱支持深圳建设特区,而是给予特殊政策,鼓励深圳“杀出一条血路”,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圳在很多领域创造了奇迹。上世纪90年代初,浦东开发启动之时,中央财力捉襟见肘,同样没有多少资金支持,鼓励浦东探索创新。事实证明,观念一转天地宽,海纳百川聚合力,深圳和浦东都打破了条条框框,走出了创新之路。
用新招大招 吸引各方投资
从宏观层面看,北都开发是百年大计,决不是“小打小闹”,必须以大气魄推进,大胆借鉴深圳和浦东开发的理念,大胆引进有经验、有实力中资企业和海外企业参与,大胆出台新政策、新措施支持开发,决不能拘泥于细枝末节,束缚了自己手脚;更不能以“两制”之别限制了视野,当年深圳、浦东开发就曾借鉴资本主义社会的许多做法,包括借鉴香港的做法。
香港过往的城市发展套路是“政府先行,企业跟进”,政府投资建设基础设施和公屋,吸引发展商建设私人住宅及商业设施。这种模式可保发展商“入场”不久,即可赚钱。
北都建设则不同,若采取这样的模式,一来政府投资庞大,财力不支,特别是在经历3年疫情后,库房盈余已经不多;二来耗时太长,以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发展迅猛,北都20年建设周期跨度已经够长了,不能再延后!因而,思路要变。从作用看,公帑重在“抛砖引玉”和“兜底筑基”,达到“四両拨千斤”的效果;从时机看,政府和发展商须同时行动。
事实上,行政长官李家超及特区政府早已考虑吸引投资的新办法。北都开发启动阶段的试点明确了“片区开发”模式。为吸引发展商投资,特区政府考虑到提供更多弹性安排。比如:可以分期缴付土地款,以减轻发展商资金压力;发展商与政府合组公司,共同出资兴建、批租和管理创科园区等。政府还提及,可以考虑以机管局模式,负责招商引资。
这些思路是不错的,当务之急是顺著这些思路深入探讨,形成可操作的方案。从发展商的角度看,并非不愿意参与开发,而是要拿捏好“入场”时间节点,最大限度地降风险、降成本。特区政府与发展商找到互利共赢的平衡点,则可给发展商吃“定心丸”,促其尽快下决心参与建设。
观发展趋势 推进产业升级
对于北都开发,本港和中央许多企业大都释放出乐观讯号及积极参与的意愿。包括香港四大地产发展商、中资企业、中资和外资银行。
香港工商界、企业家应该敏锐地意识到,北都建设也是自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机遇。香港的产业结构比较单一,过度依赖房地产、零售业、金融业,特别是一些企业长期深耕传统产业,形成垄断优势,这种盈利模式虽然利润丰厚,但未必会维持长久。世界已经进入了“以创新赚钱”的时代,企业家若总是抱著旧模式不放,不肯探索创新,未来可能被预想不到的对手打败。正如手机拥有照相机、录音机、电视机、手表等许多产品的功能,已经废掉了许多电子产品,给这些产业造成巨大冲击。
香港已错过了科创发展的许多机会,这一次,北都建设为科创发展提供了新机遇。北都空间广阔,足以承接重大项目;北都产业规划对接深圳的产业规划,可以做强产业链;北都建成后,香港形成“北科创,南金融”格局,科创产业和现代服务业将会相互促进;北都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一部分,必将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随著国家实力不断增强,支持力度也会愈来愈大……任何一位有眼光的企业家,都应看到北都所蕴藏的巨大能量,不失时机地介入。
在上个月召开的香港工商界人士座谈会上,十三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央港澳办主任、国务院港澳办主任夏宝龙向香港工商界、企业家提出“六个希望”。其中包括:“需要大家开拓创新,积极探索新产业、新业态,为香港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需要大家坚定支持特区政府,众志成城,共同推进落实长远发展规划,为香港拓展发展新空间”。这既是鼓励工商界、企业家为建设美好香港贡献力量,也是期待大家为自身发展开辟宽广道路。“以港为家、倚港兴业”,彼此谁也离不开谁,工商界、企业家深谙此理!
北都建设万里路,拔剑而起长歌行。作为香港治理“当家人”的特区政府,作为经济发展“主力军”的工商界,作为“持份者”的社会各界和广大市民,都应“拔剑而起”,共襄大业。
(本文作者为全国政协港澳台侨委员会副主任,香港新时代发展智库主席,暨南大学“一国两制”与基本法研究院副院长、客座教授屠海鸣)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